第七章 新年(1 / 2)

南方的雪如江南的水一樣,總是溫和的。遠沒有“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飄雪”的壯觀。轉眼間已經是民國12年了,過了今天慕寧就4歲了。在慕寧的記憶中前世春節永遠是淒冷,每年自己一個人守在電視旁,看萬家燈火,卻沒有一盞屬於自己的明燈。

今年的慕寧格外開心,紅撲撲的小臉上掛滿了幸福的微笑。

臘月二十四夜,吳人稱念四夜,是送灶的日子。家家用飴糖捏成元寶樣,稱糖元寶,

過用糖元寶祭灶神不是為了讓灶神長一口結實的牙齒,而是想把灶神的嘴巴黏住,不讓他在玉皇大帝麵前述職時打小報告。還要用糯米粉裹豆沙餡為團,名謝灶團,當然慕寧是女孩子又是客居,自然不能參加,隻是聽蓉媽媽說說,過過癮而已。祭祀完畢把灶上神馬揭下,用竹編為轎和鐙,並備豆、草為秣馬焚送門外,餘灰撒屋頂,然後撥火中未燼轎鐙取回納灶中,謂之接元寶,又馬料餘者人有食之眼亮之說。

灶神上天述職後的第二天即臘月二十五日,玉皇聽完灶神彙報後,親自下凡視察人間善惡,民間又有“迎玉皇”的俗信活動。古人信仰天帝,此日家家戶戶煮赤豆粥祀神,程家也不例外,這個名曰“口數粥”,說是吃了赤豆粥可以驅疫,一早大廚房就派人送了許多,慕寧還笑說今天全揚城都吃一樣的早膳。蓉媽媽更是連院中的的花木都澆了,說來年它們會長的更茂盛。

臘月二十七,一早慕寧就被蓉媽媽喚起了,今天是要統民俗中在這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看著程家上下忙碌的場景,慕寧心中滿滿的,那是一種真心的滿足感、歸屬感。

臘月三十日,一早清平居的丫鬟就向各處送程老爺子親手寫的福字。因為體弱,慕寧要比同齡孩子要矮,貼春年,是不夠格了。不夠慕寧一早就學了很多小福字,雖然不怎麼好看,可是看到自己寫的字貼在櫥櫃家具之上,還是很有成就感的。

貼過春年,蓉媽媽帶著丫頭將房間整理好,為慕寧換上新衣,慕寧身著大紅色的夾襖,揪兩個小乣子,像年畫的女娃娃一般。

相對於除夕夜家宴,午宴就簡單多了,慕寧也看到昨天才剛剛趕回來的大舅舅程書懷。大舅舅長得不怎麼像程老爺子,書生意氣風自流。因為常年在外,膚色是很健康的麥色,高高大大的身材,看上去倒像北方漢子,笑起來一臉真誠,根本不像奸商,讓人不知不覺中放戒備。

除夕夜,家家舉宴,程家上下都要出席,慕寧看著大舅母格外喜慶的臉,感慨良多。蓉媽媽一早就一遍遍的向慕寧強調要多說吉利話。

合歡宴菜肴豐富,全雞全鴨蹄髈、豬肉成方形,稱“四喜肉”;且極講究口彩,蛋餃稱“元寶”寓意招財進寶;肉圓稱“團圓”;豆芽形似如意稱“如意菜”;青菜梗長又色綠稱“長庚菜”;“梗”與“庚”同音,風幹茄加果蔬稱“安樂菜”。芹菜寓意勤勤懇懇。魚,程家用的是大黃魚,聽蓉媽媽說小戶人家一般用鯿魚。這魚在上菜方麵還是有講究的,一般是在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後,最後才上桌,且不能吃完,須留下魚頭魚尾,預示新年“年年有餘、有頭有尾”。菜盤一定要成雙成對,以討吉利口彩,紫銅暖鍋熱氣騰騰,裏麵放有鹹肉、肚片、筍片、蛋餃、菠菜、白焐蛋等葷素菜肴。全家圍坐,喜氣洋洋,象征家道興旺。年夜飯畢,相約圍爐守歲,“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迎接新年到來,小輩向長者辭年,長輩給小輩放壓歲錢,壓歲果子,以紅絲帶穿百錢置桔、荔枝諸果於枕畔,取吉利百歲讖。“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飴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