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熱”持續幾年後逐漸冷卻了。人們把目光隻集中於上層經典文化,發出大而空的議論,於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建設無補。
中華傳統文化,它不僅留存於思想家的書本與峨煌斑爛的文物上,更主要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市井鄉間的風俗習慣中。中華本土文化叢書以民間文化為研究對象,對那些散見於市井鄉間的,瀕於失傳的,具有“活文物”價值的稀有珍奇的傳統文化事象特別關注。
中華本土文化叢書的選題,是以具體文化事象為內容的專題性研究課題,既區別於史學著作,重視文化現象的橫剖麵研究?又區別於純理論性著作,重視文化事象的描述性斫究。在此基礎上,揭示該文化現象的來龍去脈、沿革益揭和潛在的深層結構與意義。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觀點為指導,對中華民族曆史上以往和現存的各種文化事象,如婚喪嫁娶、禮儀製度、衣食住行、各種形式的社會集團(家族、宗族、同鄉、秘密會社……)等進行研究。
我們編撰本叢書的目的,即在於使中華傳統文化遺產在海內外讀者中得到了解,得以進一步研究。
任繼愈
新中國成立後,學術界曾對於中國社會性質,中國封建社會的上限、下限問題開展過廣泛的討論。談到中國封建社會下限,不能不涉及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談到資本主義萌芽問題,不能不涉及手工業行業的興起、分工、發展的問題。要開展這方麵的研究,要求搜集文獻資料,也要有社會調查。既要深入考查某一行業的情況,也要兼顧共存的其它行業情況。局部與全體聯係起來考査,才可以進行定量定性剖析。開展這一工作,第一步須從彙集原始資料開始。
李喬同誌把他的《中國行業神崇拜》初稿送來給我看,粗略看過,覺得是一部有史料價值的著作,值得向社會推薦出版。
這部書的突出優點是資料搜羅宏富,它的史料價值不在於關於行業神“崇拜”的論述,而在於“行業”羅列的齊全。關於中國行業的興起、發展和分工,過去有過一些著作,但研究得還不夠。研究它,既離不開文獻依據,還得結合社會調查。李喬同誌善於利用工作的條件,不辭辛苦,深入社會各行業,結合文獻進行社會調查,彙集的記錄是可信的·今後隨著調查研究的深入,還會有新的資料被發現,將有所補充,但我相信不會有重大的突破,因為它搜集的材料相當齊全,是作者長期積累的成果,短期突擊是搞不出來的。
它是一部記錄中國各行業從業者信仰的資料性的專著,給社會史、經濟史,特別是中國近代經濟史、社會史提供了可貴的原始資料。它客觀地描述了各行業的發展活動狀況,給專業研究者留出了闡發的餘地,用實踐糾正了學術界多年來輕視史料,喜歡發空論的流弊。
它反映了近代中國手工業分工的實際狀況,反映了中國手工業行會的封建性,行業分工紛雜而缺乏嚴密統屬。這種現象表明近代中國手工業、工商業沒從中世紀的軀殼中蛻化出來,帶有更多的封建性的特點。
它反映了近代中國科學不發達,文化落後,廣大從業人員處於半愚昧不覺醒的狀態,不能掌握自己命運,不得不靠神靈保佑。
它反映了近代中國行業獨占性和下層社會原始互助的遺風。行會成員可以得到同行的保護和困難救濟。行會之中的掌杈者有的是上層紳士,廣大成員則是勞動者,中間有剝削者和受剝削者。處在社會最下層的乞丐業,當然說不上富有,但丐頭也能在眾多的乞丐中敲骨吸髓、進行剝削。這些現象都是近代工人階級尚未出現,勞動人民尚在朦朧階段的情況。有了行會,同業中畢竟還可以憑借集體力量保護本團體成員的一些權利。“行業神”是用來團結同行的一麵旗幟。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政權集中,人民沒有集會結社的自由,用迎神賽會形式,既可團結同行業群眾,又可以舉行一些群眾性的娛樂活動,使同業人員有一個定期協商公務的機會。行業神的崇拜不過是個外殼,社會活動、經濟活動才是它的實質。至子那眾多行業的“祖師爺”的來曆有無曆史根據,是捏造還是附會,盡可姑妄言之,姑妄聽之,無足輕重。
千百年來,人們總是用迷信說明曆史,我們則用曆史說明迷信,這是我們的原則,也是我們的方法。
戴文葆
讀了李喬同誌的《中國行業神崇拜》,我歎服他辛勤的勞動終於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大寫的人,真是萬物之靈長,哪裏有什麼上帝造人,曆來都是人在造神。我所執的業是讀稿,這種行當可謂五味俱全,頗多苦趣,但讀李喬的這部書秸,卻別有滋味,覺得是我近年來所讀中青年書稿中的優秀之作。
關於中國行業神崇拜問題,這部近三十萬字稿中,分兩編加以討論。上編為這一問題的概論,研討行業神的含義特征,形成經過,崇拜目的,敬神活動等等,並略論其在曆史上和民浴上的價值。下編為按行業的分述,將俗稱三百六十行劃為十七大類,分別敘述了一百四十個行業所崇奉的神衹,真是言之鑿鑿,洋洋大觀,讀來感到是很有功力的作品。作者為這一論題進行相當周密的思考,付出十分艱辛的勞動,寫成的這部書稿,標誌出作者的實際學力和成熟程度。我將此稿看作是十年來民俗學複蘇後的難得的可喜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