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郵電通信地理分布(3 / 3)

郵電通信網分布極不平衡。鐵路和公路等交通運輸集中在沿海和東北地區,鐵路偏集在京廣鐵路以東的沿海和東北地區(這裏僅占國土麵積的百分之四十,卻擁有鐵路總長度的百分之九十四。電信發展和分布也是集中在沿海和東北地區。我國西部的郵政和電信落後於東部地區。當然,這與經濟發展和人口分布也有密切關係。

郵電通信網分布不平衡給通信量帶來嚴重不平衡。舊中國沿海地區工業和城鎮畸形集中,沿海港口又是帝國主義掠奪資源和傾銷商品的據點,所以造成沿海電信發展早,郵路較多,內地郵路落後。這也反映了舊中國通信地理的嚴重不平衡性和殖民地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郵電通信業和其他國民經濟部門一樣,得到了飛速發展,主要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麵。

1.郵電局所和通信網路迅速增加

從1985年郵電統計資料可以看出我國郵電局所總計53107處,為1949年的2倍。郵路總長度498萬,為1949年的7.1倍。電報業務報路,為1950年的3倍。長途電話業務話路3755.路,為1950年的13倍。此外市話交換機總容量為337萬門,是1949年10.8倍6農村交換機總容量277萬門,是1951年433倍。有26個省會城市開通了長話業務自動、半自動接續,自動、半自動電路所占比重已達到1.8%。全國話機總數為6萬部。

2.郵電通信網路布局有了較大改變

全國除西藏以外,都有了鐵路,所以各地區鐵路郵路都很方便。汽車郵路增加更快,據!987年統計,自辦汽車郵路已達31萬公裏。

郵電通信的現代化有了發展郵政通信不僅依靠鐵路和公路搞郵路,航空郵路也有所發展。據1987年統計,航空郵路已達29萬多公裏。郵政通信水平有了較大提高,1987年全國各地當天看到《人民日報》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數為22個。

電信自動化程度有較大提高,電信主要設備特別是技術比較先進的設備大幅度增長。1987年自動轉報設備容量比1986年增長了打.7%,已有23個省會城市安裝了自動轉報設備,80%以上的城市進入了自動轉報網。自動用戶電報交換機容量增長了63.6%,有即個城市開通了用戶電報交換機或集中器,總容量達2.3萬線9自動長途電話交換機容量達28萬路,比1986年增長了10%;1987年全國開通長途自動交換設備的省會城市達26個,全國進入長途自動網的城市已有310個。此外,我們還采用了最新技術光纖通信、通信衛星等新技術。我國郵電通信的現狀特點如下。

我國郵政和電信的地理分布相結合,遍布全國,已基本形成較先進的郵電通信網。

我國郵政和電信通信正在使用現代化手段提高郵電通信量。各部門之間正在協調地發展,發揮各自的優勢,為國民經濟作出重大貢獻。

通信郵路和線路分布不平衡。解放後,郵電事業雖有較大發展,但具體到某些地區,郵電服務機構和郵路線路仍然滿足不了需要,影響到工農業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

我國郵電部門正在認真貫徹改革、開放、穩定經濟、搞活企業的方針,並已取得一定成績,但通信能力仍遠不能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需要,經濟效益還不高,郵電通信地理分布還不平衡,經營管理工作還比較落後,這些都是今後郵電事業發展中急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