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的共產主義教育是我們社會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共產主義教育的社會職能就是把反映人們勞動活動--社會生活的基礎--的多方麵的生產經驗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把表現為共同的文化、科學、藝術、語言諸方麵的認識經驗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把貫穿在人們的意識形態、社會關係中的社會政治經驗以及把反映按共產主義道德準則統一起來的社會成員的意識與行為的道德經驗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

共產主義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麵發展,這要通過下列整個社會體係來實現:發達的社會主義製度的物質基礎、它的政治結構、專門的國民教育體係、學校、家庭、布滿全國各地的一般文化、科學、藝術組織網(劇院、博物館、電影院、文化宮和文化館)以及群眾性的交際手段(報刊、無線電、電視)。

蘇共第二十五次代表大會論證了全麵地安排整個教育事業的思想,這一思想是黨的政策在教育領域裏的體現。這就是在培養新人方麵組織活動的方法論基礎。

社會主義社會的共產主義教育體係同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和教育體係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和教育體係旨在借助不平等的教育製度來確認社會的階級劃分,來為統治階級的興旺創造特殊的條件。

共產主義教育體係從新社會成立的初期就建立起來了,並且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思想教育不同於文化教育和教學的體係,它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方法上都不能沿襲過去的一套。必須提出新的目的,這個目的同資本主義製度的統治階級的意圖是根本對立的,而且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必須重新建立共產主義的教育體係。

無產階級和共產黨的意識形態成了新的教育體係的思想基礎,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論則是共產主義教育體係的科學基礎。學校成為對各階層居民施加思想影響、教育影響和組織影響的主要工具。共產主義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普遍的全民統一的性質。

新一代的全麵發展首先是通過專門組織的教育過程來實施的,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與共產主義教育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的目的性相適應的教育目的。

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和共產主義教育體係的鞏固必然使意識形態鬥爭趨向尖銳化,這個鬥爭在不同的教育體係中表現得尤其尖銳。

反共產主義的思想家們惡毒攻擊蘇維埃教育體係,攻擊它受社會和黨的目的的製約,並大肆宣揚教育非意識形態化的理論。他們否認建立有組織的教育體係的必要性,對個性形成持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把個性的形成看作是一個極其隱秘的、囿於個性內在的自我表示和自我表現的過程,是一個不依賴於外部作用,不依賴於專門的教育影響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共產主義教育的理論和學校裏正確地組織的教育過程,其使命就是要擴大和發展共產主義教育的成果,提高警惕性,積極而及時地反擊滲透在教育學中的反動思想的進攻。

每個教師都必須了解這些情況。

教育過程的本質和規律性

所謂教育過程就是根據社會對教育提出的目的,有組織、有目的地去指導學生的教育。教育過程的主要使命是使新一代人形成社會必需的和對社會有益的個性,培養全麵發展的人,他們具有高尚的道德潛力,願意勞動並善於勞動,思想堅定,富有審美感和體格健全。

個性是在學校和家庭裏,經過童年時代、少年時代和青年時代形 成的,這是為社會培養人的幾個重要階段。青年一代通過教育逐漸掌握人類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取得人類豐富的經驗。而認識、勞動、交往方麵的個人經驗也隨之不斷地獲得和豐富起來。

共產主義教育的過程是個性社會化的過程,是培養每個人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工作崗位的過程,在工作崗位上他能最大限度地為社會謀利益,並從中感受到個人的滿足。馬克思說,一個人的真正的財富“取決於他的現實關係的財富”。正因為這樣,我們在闡明學校和家庭教育過程的本質時有權認為,在教育過程中要以社會關係的經驗為依據來形成青年人整個生活活動的經驗,因為他們對世界、對人們、對勞動、對知識、對學習,總之,對活動的各種各樣態度是建立在這種經驗的基礎上的。在獲得個人經驗的過程中,主要的是使兒童理解和體驗有價值的、客觀上已經形成的社會關係,並因人而異地把它們變為兒童本身的要求、動機、行為和行動,即兒童自己的、個人的、主觀的各種態度。

關係作為一種哲學範疇,它反映個人與周圍環境聯係(主體與客體的關係)的辯證法。

關係作為一種道德範疇,它表現為人們之間的道德聯係以及從善、惡、公正的立場出發的道德評價。

關係作為一種心理學的範疇,它解釋為人的最一般的(完整的立場(B·H·米亞西謝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