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盡管“現代化”作為一個學術詞彙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流行,但在中國,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人就已經用這個詞進行熱烈的學術討論了。盡管中國的現代化討論的發起者主要是曆史學、哲學甚至文學等“人文學科”的學者,但無論是19世紀末的“富強”、20世紀初的“德賽”(科學和民主),還是20世紀後期的“四化”(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和世紀之交的“全球化”,用來表達中國人的現代化觀念和現代化綱領的語彙來源,卻似乎主要是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領域。大致說來,中國的現代化討論的自覺程度高而專業含量低,人文學科對現代化討論的介入時間早但係統梳理少。本書(三卷)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後一個問題,並希望藉此而有助於(與社會科學一起)解決前一個問題。
中國和世界的現代化曆史表明,現代化是一個全方位的過程,不僅要從經濟、政治和文化三方麵的宏觀角度來加以認識,而且要對這三方麵本身都作廣義的理解。經濟現代化不僅涉及生產的技術手段,而且涉及個體的經濟行為,尤其是社會經濟係統的組織形式運作方式。政治現代化不僅僅意味著現代公共行政係統的建立和完善,而且意味著具有現代特征、因而區別於傳統社會的政治理念的政治文化的出現,以及公共政治意見和意誌的形成具有合法基礎和程序。文化現代化不僅僅表現為全社會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公民教育狀況的改善,而且表現為各個專業性文化領域的發展,各學科領域的創新和積累,以及公民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現代化文化內容的變化。實際上,在“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這個我國現代化目標的正式表述中,“文明”一詞具有極為豐富的含義。進為理解這些含義,文學、史學和哲學領域的學者有義務做更多、更好的工程作。人文學科涵蓋的學科甚為豐富,本書主要涉及文學、史學和哲學。
大致說來,文、史、哲等人文學科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關係包括三個中國方麵。
首先,文、史、哲學科的發展本身就是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文學分。這些學科作為專業而分化開來;從事這些學科的人們一方麵作為專科業人員從日常生活領域中分離出來;另一方麵作為某個特定領域的專業人員同其他專業人員分離開來;在教育、研究和出版等方麵出現與這些人文學科相應的專業性社會建製;文學表現形式、史學研究方法和哲學思辨工具等方麵的自主性和自覺性的提高等,所有這些,作為文化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都是現代社會的特有現象,是整個現代社會圖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對這些部分作詳細描述和詮釋,是本書寫作的初始理由。
其次,文、史、哲等人文學科作為傳遞和創造意義、維持和更新認同、提煉和表達理想的文化領域,可以看作是中國現代化過程的自我認識。文學在表現形式上實現“文的自覺”的同時也追求文學內容上的“人的自覺”。曆史學在形成一門科學的同時,致力於把握中國社會過去的脈絡、當前的性質和未來的走向。哲學在經受現代科學和邏輯洗禮的同時,致力於對時代精神的概念框架的批判和建構。在外部壓力之下啟動的中國現代化進程,比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具有更高程度的自覺性和反思性,因而對中國的現代化過程的研究更有必要把對中國現代化過程的自我認識的研究包括在內。“社會意識”固然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但與一般意義上的“意識”和“存在”關係不同的是,“社會意識”在很大程度上也構成了“社會存在”的一部分,因為社會存在與一般存在的區別在於它是由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們以及他們的活動、他們的各種社會關係所構成的。人們的這種思想、感情以及人們對自己的活動和關係的理解和評價,在文學、史學和哲學等人文學科當中以不同方式得到集中體現。這些學科的發展不僅作為文化現代化的組成部分而屬於整個現代化過程,而且序作為現代化過程的自我認識而成為現代化過程這種反思性曆史實踐的特言別重要的部分。這種自我認識不僅在過去體現和引導了人們評價和調整客觀的現代化過程的努力,而且在現在有助於我們認識目前所處的現代化階段,有助於提高現代化曆史實踐的自覺性。對現代化進程的自我認識作係統梳理,這是本書寫作的核心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