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自從問世以來,有人形容那是“口水共板磚齊飛,草根與明星一色”的天地,精英與草根混戰一團,文化與娛樂充斥其中,這樣的天地裏“一博一世界,一頁一菩提”的芸芸眾生相,可還真是妙趣橫生、多姿多彩、形形色色、無奇不有呐。
無數的娛樂明星、文化學者、行業名人、作家寫手,或精英的或草根的、知名的或無名的,先後把博客世界當成了逐鹿中原的馳騁天空。有的是短兵相接、針鋒相對,大不了都別在屏幕後頭藏著,公堂上劃劃道;有的不過是指桑罵槐,反正甭擔心的,隻要能紅,口水陣裏淹一下也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有的倒比較文雅,在十來寸的液晶屏裏標榜一下,自己是“文藝鬥士”,新觀點、新學術也就滿天飛了;有的則肩負天下,不迷信權威、專家、領導,不給咱掰扯清楚那些平頭百姓都不明白的糊塗賬,就在網絡上叫叫板……
更有無數你方歌罷我登場的故事在博客世界裏上演,或溫馨的、或逗笑的、或激烈的、或怒罵的……也許主人公名滿江湖,或有“助拳”搖旗呐喊,或有“仇家”磨刀霍霍,一時趣事多多;也許主人公在“博客江湖”裏還沒到動輒就呼風喚雨的程度,但也憑著自己的獨門功夫,攪和得網絡世界著實熱鬧;也許主人公隻是那些街頭巷尾的閑遊人,隻為著茶館酒肆裏的談資來上網觀看……
當新浪網的“名人博客計劃”啟動伊始,著名作家餘華就接到老友新浪網總編輯陳彤的盛意邀請,希望他能入住新浪博客網,在百忙中和大家交流交流,說有很多新浪讀者對他的《兄弟》的下集非常感興趣,翹首以待著呢。也許剛開始餘華不過是礙於好友的拳拳之意,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餘華漸漸迷上了博客,後來甚至帶了點癡迷與激動來寫博了。還一度傳聞,餘華關了手機,拔了電話線,都改用博客跟外界交流了,這下可苦了很多不開博的老友們。不過他雖然是知名作家,卻是個地地道道的博客新手。在他身上曾發生這樣一個好玩的故事,有個網友在他的博客上匿名留言,自稱賈平凹,和他探討起文學問題,他就深信不疑地跟此人辯論了其他,一直鬧到賈平凹刊出了聲明,說自己還不會上網,那個“賈平凹”不是他,餘華與“賈平凹”在博客上的文學論戰問題才告一段落。
雖然張海迪是1980年代的偶像,但是她卻率先玩起了“新潮”的博客,而且她的博客還充滿了非常年輕的氣息,在博客上她寫下自己的一些感悟,也會貼出自家客廳的照片。有些人誇她家裝修得漂亮有格調,她竟然因此高興了好幾天。張海迪還把博客叫做“布勞格”,她說:“布勞格應該成為一個充滿真誠和善良的花園,而不是惡意炒作的灰燼。”當然她的這種願望是帶著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的,但她還是很快就適應了博客這個新的陣地。有一次,她一連幾天都沒有更新博客。朋友新浪副總編輯侯小強打電話詢問她原因,她說,“你對我們山東作協別的作家不夠關注,我生氣了,所以不寫了!”侯小強有力著急:“哪位啊?我一定給他們也開博客……”直到電話那頭傳來了笑聲,侯小強才發現原來張海迪不過是和他開開玩笑罷了。
說起吳小莉與網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那該是她做客新浪聊天室,那次因網友訪問量實在太大,聊天服務器還當場掛掉了。現在吳小莉開起了博客與網友們再次親密接觸。有網友說想看吳小莉女兒的照片,她居然興師動眾的召開了一個家庭會議,最後決定女兒應該享受自己的隱私,為此她發表了一個會議紀要,告訴網友們這個討論結果。有網友很不友好地說她“外語比中文好,繁體字比簡體字用得好。”為此吳小莉聽了非常難受,她為自己辯解,強調自己不會輸入簡體字。她在一篇文章描述了香港海洋公園裏內地遊客的一些不文明舉止,結果遭到了一些網友的猛烈炮轟,有網友甚至上升到了民族高度:“別忘記你是中國人”,因此她決定不再看那些激烈的、不友好的留言,因為那很容易影響自己的心情。但是到了最後她卻又總忍不住好奇,總在想那些人到底在罵我些什麼,所有有時候她又常常跑上去偷偷看人家到底再罵她什麼。
自從迷上博客後,已經被朋友認定“天天不上班貓在家做菜”的胖星兒,每天除了對著博客計數器自我陶醉,基本生活內容還包括:買盤子、換桌布、另外就是分析為什麼別人的博客有更多點擊、或者經常光顧別人的博客作為拉攏回報。有網友說:美食要有美器啊,你的菜怎麼老是那幾個盤子啊,從此她逛街就會買盤子。又有網友說:你家怎麼就一塊桌布啊?但天天換桌布卻有點奢侈,好在她發現衣服也可被用做桌布,藍色的溫暖的大棒針毛衣襯著冰涼的木瓜銀耳還真不是一般的漂亮。又有網友留言邀請:我是支持你的“弦動我心”,去我的BLOG看看吧,其中有一段是寫你的,她便樂嗬嗬地跑去光顧別人的小屋。漸漸地她開始看到熟悉的名字每天在她的博上“搶沙發”,也有人很誇張地對她的回複表示“好激動”。因而,胖星兒終於可以向朋友們廣而告之:“我也有粉絲了!當偶像的感覺太棒啦!”
一直“咬”遍娛樂界的著名“大嘴”——宋祖德,麵對由於自己的言論而受到鋪天蓋地的批評,還繼續豪言壯語“中國現在就缺少正當的文藝評論,我的博客就充當了魯迅、李敖這樣的角色。”有網友說:“宋祖德每篇BOLG裏麵必有名人,而且是與名人有關的非常有爭議的話題。於是有人挺、有人罵,還有人好奇!”而宋祖德說:“這當然不是炒作,我隻是用我的方式堅持我的文藝評論。”宋祖德介紹說,從05年初來就陸續收到各大中文網站的邀請,開設博客。“剛開始的時候,我是特別熱衷這種網絡表達新形式的,每天都寫。”而網絡空間的自由,則讓他表現得很狂熱:“我不用擔心有一些記者報道時會曲解我的意思,編輯會刪改我的原文。這完全是我自己的空間。”
當然博客的經營裏也有不少的汗水,自從開了自己的博客小屋,非洲小狐的生活形態漸漸開始發生了變化,在她的哈韓博客上,除了“近乎完美的韓劇韓星資料讓人感動”之類留言,更多卻是網友們各種各樣的要求:“換點歡快點的音樂啦”、“怎麼沒有《愛在哈佛》呢”、“怎麼還不更新新內容呢”,非洲小狐隻能不斷地回複:我馬上換、我有空會看看、我有空一定更新。自從參加了新浪的博客大賽,除了工作,非洲小狐所有社交活動都讓步給了博客。下班後,非洲小狐第一時間趕回家,都要先到附近專賣韓劇的音像店轉一圈,看看新劇是否來貨了。由於每天的“盤查”,音像店小老板已被她“折磨”得煩了。一有新東西,她回家第一件事便是按著遙控器的快進鍵突擊看韓劇。為了掌握最新的資訊,小狐每天都要光顧韓國的影視官方網站,望圖揣測。這樣的工作,一直會持續到淩晨。非洲小狐常常說:“就差再報個韓語班了。”
博客——從何處來的神仙?
思維領袖的集散地、信息時代的麥哲倫、網絡時代的讀者文摘、新聞媒體的3.0版……這些如此高的評價都是給予博客的。“博客”這個最早於2002年8月8日由著名網絡評論家王俊秀和方興東共同撰文提出的名詞,到今天它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全中國1.32億網民的範疇,遠遠超過了數千萬博客的範疇,它早已演變進化到一種全民文化的層次。
什麼是博客
“博客”是繼Email、BBS、ICQ之後興起的第四種網絡交流方式,“博客”一詞源於英文單詞Blog/Blogger。Blog,是Weblog的簡稱。Weblog,其實是Web 和Log的組合詞。Web,指World Wide Web,當然是指互聯網;Log的原意則是“航海日誌”,後指任何類型的流水記錄。合在一起來理解,Weblog就是在網絡上的一種流水記錄形式或者簡稱“網絡日誌”。它是網絡時代的個人“讀者文摘”,是以超級鏈接為武器的網絡日記,代表著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是“一種表達個人思想、網絡鏈接、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並且不斷更新的出版方式”。
Blogger或Weblogger,是指習慣於日常記錄並使用Weblog工具的人。雖然在大陸早些時候或者台灣等地,對此概念的譯名不盡相同(有的稱為“網誌”,有的稱之為“網錄”等等),但目前已基本統一到“博客”一詞上來。該詞最早是在2002年8月8日由著名的網絡評論家王俊秀和方興東共同撰文提出來的。博客也好,網誌也罷,僅僅是一種名稱而已,它的本義還是逃不過Weblog的範圍。隻是,通常我們所說的“博客”,既可用作名詞Blogger或weblogger——指具有博客行為的一類人;也可以作動詞用(相當於英文中的Weblog或blog),指博客采取的具有博客行為反映、是第三方可以用視覺感受到的行為,即博客們所撰寫的Blog。
一個Blog其實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帖子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從對其他網站的超級鏈接和評論,有關公司、個人構想到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都有。許多Blogs是個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發表,其它Blogs則是一群人基於某個特定主題或共同利益領域的集體創作。
博客的起源
“博客”最早是由Jorn Barger在1997年12月提出這個名稱。在1998年,互聯網上的博客網站屈指可數,那時,Infosift的編輯Jesse J。Garrett想列舉一個博客類似站點的名單,便在互聯網上開始了艱難的搜索。終於在1998年的12月,他搜集好了部分網站的名單發給了Cameron Barrett,Cameron覺得這份名單非常有用,就將它在Camworld網站上公布於眾。其它的博客站點維護者發現此舉後,也紛紛把自己的網址和網站名稱、主要特色都發了過來,這個名單也就日漸豐富。到了1999年初,Jesse的“完全博客站點”名單所列的站點已達23個。
由於Cameron與Jesse共同維護的博客站點列表既有趣又易於閱讀,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這種情況下,Peter Merholz宣稱:“這個新鮮事物必將引起大多數人的注意。作為未來的一個常用詞語,web-blog將不可避免地被簡稱為blog,而那些編寫網絡日誌的人,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blogger——博客”。這代表著博客被正式命名。
隨著博客數量的增多,每個博客網站上編寫的網絡日誌的內容也混雜起來,以至把每一個新出的站點主要內容和特色都不可能搞清楚。Cameron後來就隻在網站上登載熟悉的博客站點了。時隔不久,Brigitte Eaton也搜集出了一個名叫“Eaton網絡門戶”的博客站點名單,並且提出應該以日期為基礎組織內容。這就建立了blog分類排列的一大標準。
1999年7月,一個專門製作博客站點的“Pitas”免費工具軟件發布了,這對於博客站點的快速搭建起著很關鍵的作用。隨後,上百個同類工具也如雨後春筍般製作出來。這種工具對於加速建立博客站點的數量,是意義重大的。同年的8月份,Pyra發布了Blogger網站,Groksoup也投入運營,1999年末,軟件研發商Dave Winer向大家推薦Edit This Page網站,Jeff A。Campbell發布了Velocinews網站。使用這些企業所提供的簡單的基於互聯網的工具,博客站點的數量終於出現了一種爆炸性增長。
博客的崛起與未來
而今,隨著博客的嶄露頭角,網絡媒體強大的力量開始展現了,聲勢逐漸壯大,他們改變曆史的征程已經漸漸啟動了。
1998年,個人博客網站“德拉吉報道”率先捅出克林頓萊溫斯基緋聞案;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為重要的新聞之源而步入主流;2002年12月,多數黨領袖洛特的不慎之言被博客網站盯住,而丟掉了烏紗帽;2003年,圍繞新聞報道的傳統媒體和互聯網上的伊拉克戰爭也同時開打,美國傳統媒體公信力遭遇空前質疑,博客大獲全勝;2003年6月,《紐約時報》執行主編和總編輯也被“博客”揭開的真相而下台,引爆了新聞媒體史上最大的醜聞之一;2004年4月,轟動一時的Gmail測試者大部分從bloggers中產生……這一係列發源於博客世界的顛覆性力量,不但塑造著博客自身全新的形象,而且,也在深刻地改變著媒體的傳統和未來走向。
在中國,2002年“博客”概念正式被提出,這標誌著“博客”在中國的誕生;2003年,流氓燕事件讓人們熟知了“博客”這一新興的事物;2004年,眾多博客網站如雨後春筍般湧現;2005年超人氣門戶網站新浪、搜狐涉足博客世界,把博客運動推向了高潮,並掀起了一場又一場的博客造星運動。《第十八次中國互聯網調查報告》顯示的截至2006年底中國博客用戶數量已達到1750萬,一位資深博客愛好者通過各項調查數據得出的迄今敲打著鍵盤創造著博客奇跡的博客數量已達到3000萬,清華大學和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中國傳媒藍皮書》中預測的2007年底中國博客用戶數量將達到1億。
博客作為一種新表達的方式,它的傳播不僅情緒,包括大量的智慧、意見和思想。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博客的出現和繁榮,真正凸現網絡的知識價值,標誌著互聯網發展開始步入更高的階段。隨著Blogging快速擴張,Blog的目的與最初的瀏覽網頁心得已相去甚遠。目前網絡上數以千計的Bloggers發表和張貼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異。不過,由於溝通方式比電子郵件、討論群組更簡單和容易,Blog已成為家庭、公司、部門和團隊之間越來越盛行的溝通工具。
博客帶來了什麼?
有人說,一個全民博客的時代已掀開了帷幕。那麼如此聲勢浩大的博客運動,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有人說:“傳統媒體的作用將被漸漸顛覆”。以美聯社為例,有近4000人專業記者,每天“製造並出廠”2000萬字的內容,每天發布在8500多種報紙、雜誌和廣播中,把讀者當作“信息動物”一樣。這種大教堂式的模式曾經主導了整個媒體世界。而現在,以個人為中心的博客潮流卻開始有力衝擊傳統媒體,尤其是對新聞界多年形成的傳統觀念和道德規範形成了強大的衝擊。
博客作為一種滿足“五零”條件(零編輯、零技術、零體製、零成本、零形式)而實現的“零進入壁壘”的網上個人出版方式,從媒體價值鏈最重要的三個環節:作者、內容和讀者三大層次,實現了“源代碼的開放”。並同時在道德規範、運作機製和經濟規律等層次,將逐步完成體製層麵的真正開放,使未來媒體世界完成從大教堂模式到集市模式的根本轉變。博客的出現集中體現了互聯網時代媒體界所體現的商業化壟斷與非商業化自由,大眾化傳播與個性化(分眾化,小眾化)表達,單向傳播與雙向傳播3個基本矛盾、方向和互動。
有人說:“博客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在中國,博客經曆了5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博客”以其可以在網絡上發布個人信息的能力漸漸為網民所熱衷,更因其創造了諸如木子美、芙蓉姐姐、流氓燕、極地陽光、郭德綱等“草根明星”的能力,漸漸為廣大網民所大力追捧。而今隨著博客的迅速發展,博客用戶的與日俱增,正在以各種各樣獨特的方式,挑戰著傳統的媒體、傳統的中介、傳統的營銷邏輯。
我們的生活因博客而改變!
第二章 隻有你不敢看的,沒有我不敢秀的
——讓心跳炙熱你的博客
露天遊樂場之文字有文字的"露"法
中國文學底蘊之深厚就如同中文一樣,玄妙無比,讓世界上所有的漢學家們用盡畢生之精力都難以觸及其全部精髓。而小說在明清兩朝的發展就像掉進了糞坑,莫名其妙的染上了一層濃重的黃色,從婚外性行為集中描寫到同性戀生活揭秘,從壓抑中的性幻想到房中術、性虐待,應有盡有。多數作品長期遭禁,其中包括後來被推為傳世經典,並在今天給無數人帶來飯碗的《紅樓夢》。不知道當時的文藝工作者們都是受了什麼影響,都樂於此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是中國壓抑千年的性文化中的出頭鳥,代表大多數人寫出了在青樓裏司空見慣但卻見不得陽光的燈紅酒綠。
不要說反對傳統,哪怕是將這些“禁忌話題”拿出來做理性的討論分析都會受到諷刺唾罵,雖然現在我們能夠以後人的高尚姿態審視一切,但可悲的是,討論“禁忌”依然不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但不同的是,在漫天的詆毀聲中依稀可以聽到些許讚歎,如果當事人操作得當,最終還可能獲得普遍認同,之前所有案底都可以一洗徹底,隻當是爆發前的原始積累。就像放了個又響又臭的屁,先是招來一陣白眼,結果當事人麵不改色心不跳,勇於承認,並列舉出一係列條理清晰邏輯縝密的道理,諸如屁乃肚中之氣,豈有不放之理等,順利說服旁人平息眾怒,還得到一致讚賞,大家不計前嫌,甚至以其為榜樣。如果能取之精華去其糟粕的善加運用,還是能將誠實勇敢的傳統發揚光大,但有人隻看到他的大無畏的無厘頭精神,認為什麼事隻要臉皮夠厚就能給擺平,效仿的結果慘不忍睹。設想一個封閉的屋子裏擠滿了人,開始的臭味還能聞到,但隨著放屁的人越來越多,整間屋子全臭了,大家也就沒了感覺,隻有外麵走進來的人才會被熏出去,如果在這樣的屋子裏還能感到臭,那他絕對是個人才。
用一個詞形容中國的現在的文化就是“脫”。不脫何以成名?超女邵雨涵步林爽之後為《男人裝》解衣,連號稱中國女演員頭牌的鞏俐都可以為《愛神》全裸出鏡,既然,隻要脫就可以出名,就可以上娛樂頭條,那麼那些一名不聞的後輩女生有何不可緊步其後塵呢!於是乎,年輕的脫,半老徐娘也脫,湯加利脫是藝術,芙蓉姐姐也說她也要為藝術獻身。不僅如此,男的似乎不甘其後,李索倫為了出書不惜裸奔,56歲高齡老教授不顧自己的身體條件也為更生動的教學放手全脫。無邊無界虛幻縹緲的網絡中,輕易“露點”的人更是不計其數,此文化之火熱,從木子美、流氓燕和竹影青瞳等人身上就可見一斑。
性學專家——出頭鳥李銀河
王小波被稱為“文壇外的高手”,寫小說寫雜文,寫的是非常中國的內容,但最先受到的卻是海外學界的認同。幽默亦帶調侃的語言、灼灼的思想與個性,也許這一切,恰恰是國內“文壇”排斥這個人的理由。怪異或者平常的是,他的死亡成就了他在中國的文名,一時間他的文集洛陽紙貴,他的作品也成為人們探討的焦點。這一切,不知他在天有知,是會報以微笑或苦笑。也可惜他在世之日還沒有博客的概念,倘若老王能在新浪開博,其門下走狗們一定把他頂到排行榜前幾位。
而作為王小波的妻子,李銀河,在丈夫逝世近十年之後通過博客的途徑,在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這多少讓人有點意外,但我們也從這意外中看到了欣喜。
李銀河1952年生於北京。美國匹茲堡大學社會學博士,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後。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會學家,也是當今中國最著名的社會性學家之一,1999年曾被《亞洲周刊》評為“中國五十位最有影響的人之一”,主要作品有《虐戀亞文化》、《同性戀亞文化》。可以說她的一紙資料絕對不比丈夫的分量輕,而且她在生前就能如此之出名,可算比老伴要強了許多。
李老師2005年11月在新浪正式開博,開篇的幾篇文章就拋出重磅炸彈,內容從虐戀到同性婚姻,無一不讓眾人嘩然。當時提出並支持這些“新潮前衛”的觀點人通常被認為是走在社會邊緣的人物,至少是在表麵假象掩飾下的不為人知的一群人。作為性學專家,李銀河把這些拿出來討論都合情合理,但卻招來了漫天的詆毀與侮辱。雖然幾年間李老師幾度萌發關博得想法,但都勇敢的站住了,雖然博客內容時有“新鮮猛料”,但已經沒有了“出道”之初的生猛,無論大眾的觀點如何,我們都應該理性的審視對李銀河的研究成果。
看幾條李阿姨的語錄:
關於二奶、三奶的“多邊化”的家庭——“一切東西都應該要豐富多彩。如果家庭都隻是一夫一妻這個模式,反而顯得過於單調。”
關於同性戀——“至於同性婚姻合法化問題,我是支持的,盡管我覺得,現在立這個法難稱時機成熟。”
關於婚外戀和一夜情——“任何人都有和除了配偶之外的第三人發生性關係的權利。婚外情是錯誤的,隻是因為它違反了婚姻法。至於一夜情,隻要是單身,不僅有這個權利,在道德上也完全沒有問題。所以對於一夜情的人,我給他們的建議隻是做好防護措施,防止得病。”
說實話,作為一個社會學者,李老師博客的文字遠不如她的丈夫王小波的小說吸引人,語言風格也傳承了研究型文章的一貫特點,並無出彩之初,但在強有力的觀點支持下,語言已經不再是被關注的焦點,隻要能合理的表達出中心思想,任何方式都可以被接受,我們關注的是蘊藏在文字後麵的冷靜思考。
那麼讓我們冷靜下來,足夠理性並稍具獨立思考能力的網民讀者們便能意識到,無論李銀河提出的各種觀點是否違背傳統觀念或倫理道德,都絕對吸引眼球,並且都是可以拿來討論的。之所以招徠如此之多的謾罵和詆毀,是因為社會普遍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我們一見到刺眼的東西就想給一巴掌拍平,俗話說槍打出頭鳥,不管怎樣,隻要出頭都要被直接打倒,根本沒有廢話。但有些鳥生來就是要出頭的,他們說出了多數人想卻不敢說的話,這比滿是人類器官及親人的謾罵語言要好很多。隻要足夠堅強,就能活的茁壯。
眾多熱衷於“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專家學者們如果都能以這種力求創新的態度去探索研究,相信大師還是會再次出現的。其實每個人都可能是大師,隻要你的想法具有足夠的理性成分和充分的論據,那就可以勇敢並有效地提出來,討論才能進步,評論的過程就是社會進步的過程。這對於提出人也是一個得到社會認可,得到社會知名度的一個機會。而博客正是個人實現社會知名度最容易,也是最好掌握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