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得以有幸看見了斯蒂芬·威廉·霍金關於宇宙演變的視頻,自此,我便不可抑製的癡迷上了這門深奧的學科。隨後,當看見《時間簡史》時我又如獲至寶,這本晦澀難明的鴻篇巨著深深的叩擊著我的心靈,為宇宙萬物驚歎的同時,科學的奇幻也讓我為之折服。
一番感慨之後,我決定還是寫些什麼,縱使不能將宇宙的瑰麗描繪出萬分之一,也勢要用最為簡單的筆觸詮釋先賢們的真知灼見。
宇宙,一個人類從未間斷過的話題,僅僅兩個字中就包含了無數的未解之謎。為了揭開宇宙神秘的麵紗,從遠古至今,人們都從未停歇過追逐的步伐。
華夏有“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也有“女媧造人”的傳說,即便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同樣不乏此類言談,“伊甸園中的亞當和夏娃”也好,古希臘神話中的主宰“宙斯”也罷,終究不過是虛無縹緲的信仰罷了。
在此之前,我們有必要搞清楚到底什麼是宇宙,隻有先了解了其含義,才能更好的弄明白宇宙的本質。
“四方上下為宇,古往今來為宙。”宇宙一詞最早出現於《莊子·齊物論》中,可見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對於宇宙的認識就已經有了極為深遠的認識。
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宇宙已經不在那麼高深莫測了,於1990年發射的哈勃空間望遠鏡,將宇宙的真身徹底揭露在大庭廣眾之下。
從小我們都有這樣的疑問,“我們從何處來?”“要往何處去?”雖然生物學家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已經在《進化論》中給出了答案,但在這之前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不得不向上追溯時空的源頭,回到大約137億年前的那一聲大爆炸。
起先,關於宇宙形成的根源眾說紛紜,穩態{1}的靜止宇宙論{2}在相當漫長的時間中一直被供奉為真理,歸根結底,不過是人們傳統思想的自欺欺人罷了。
試想一下,又有誰願意相信,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dong蕩與不安的宇宙中。
慶幸的是,科學永遠都是嚴謹的,
多普勒{3}紅移效應告訴我們當物體快速接近的時候會呈現出淡淡的藍色,而當物體告訴遠離我們的時候則呈現出淡淡的紅色。仰望星空,你會發現確實有一大部分星體呈現出淡紅色。
單憑這一點,就想要證明宇宙大爆炸確實還有點牽強,但卻足以否決靜止宇宙論的觀點。
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現代宇宙大爆炸理論,但直到伽莫夫1946年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論後才引起人們的重視。然而卻依舊令人難以信服。
直到1965年,兩位無線電工程師阿爾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4}後,才為大爆炸理論提供了最為有利的佐證,兩位美國科學家也因此榮獲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科教頻道對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有一段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將宇宙看做是一片水塘,大爆炸時所產生的能量就像是落進水塘的石子,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就是因為石子蕩漾起的波浪。
根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原理,歐洲航天局於2009年5月14日將赫歇爾太空天文台和普朗克巡天者一起發射升天。以1918年獲得過諾貝爾物理獎的德國科學家馬克思·普朗克命名的巡天者,它具有史無前例的高靈敏的角解析力,能夠對宇宙進行全景掃描,說白了,普朗克不過隻是一個宇宙微波輻射探測器而已,普朗克發回的宇宙全景三維圖片,將有助於科學家研究宇宙起源的奧秘。
不管是全景圖,還是宇宙膨脹學說,都證明宇宙不是無限的,因為膨脹本身就說明宇宙還有變大的空間。
科學家對於宇宙範圍的定義是有限無界,即一個有限卻沒有邊界的空間。
我們有確鑿的證據相信宇宙的誕生源於13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究竟是何種神秘的力量造就了宇宙如今的格局?又是誰在冥冥之中*縱著一切?我們拭目以待。
{1}生物學家將生物控製自身的體內環境使其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稱之為穩態,穩態具有借助於內環境的穩定而相對獨立於外界的特點,這裏指的則是宇宙有相對穩定的狀態。
{2}早些時候,在宗教的影響下人們一直認為宇宙是靜止不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