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態環境,創造美好家園,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心願,也是全世界麵臨的緊迫任務。從全球範圍看,在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類活動對生態係統的影響也在不斷加劇,並造成了不容忽視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世界各國已逐漸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聯合國將保持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明確確定為千年發展目標之一,為全球範圍的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提供了標準和準則。以全球環境基金(GEF)、亞洲開發銀行等為代表的國際機構積極致力於探索科學的方法,利用有效的資源,推動更多的國家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付諸行動,以促進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近十幾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快速增長,但同時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對此,各級政府非常重視,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作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積極致力於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並從法律和政策層麵上采取了一係列重要舉措,包括逐步引入綜合生態係統管理這一全新的管理理念。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並將其確定為我國在2020年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建設生態文明,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生態法律體係。這個法律體係既包括已有的生態建設方麵的法律製度,也包括為適應生態文明建設新的發展要求的製度、機製創新方麵的探索。明確界定環境產權,創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克服生態治理中的“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利益傾向”,以製度規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綜合生態係統管理是一種綜合的、相互聯係的、動態的和全麵的自然資源管理方法。它主張生態保護應以生態係統結構的合理性、功能的良好性、生態過程的完整性為目標,從單一要素管理向多項要素綜合管理轉變,從行政區域向流域係統管理轉變。它強調生命係統與非生命係統的統一管理,生態監測與科研為基礎的科學管理,將人類活動納入生態係統的協調管理。它要求綜合對待生態係統的各組成成分,綜合考慮社會、經濟、自然(包括環境、資源和生物等)的需要和價值,綜合采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綜合運用行政的、市場的和社會的調整機製,來解決資源利用、防止生態係統退化的問題,以達到創造和實現經濟的、社會的和環境的多元受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目前,綜合生態係統管理已成為全球範圍內一種科學和合理的環境保護趨勢,它帶來了生態治理領域的方式和方法的變革,這種變革也是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在實現一定的經濟增長目標後,追求以人為本、全麵和協調的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近年來,綜合生態係統管理的理念正在逐步為我國的公眾所認知和接受,特別是通過中國/全球環境基金幹旱生態係統土地退化防治合作夥伴關係項目在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和內蒙古等西部幹旱地區的實施,各方麵越來越認識到,相互分割的部門立法、缺乏協調的發展規劃、單一部門的治理措施在生態治理方麵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必須考慮從自然資源的不同側麵及其與社會和經濟相互聯係中所產生的綜合作用,才能達到資源的最有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