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認識台灣,是在上世紀60年代末的小學的課本上。
《祖國山河一片紅》——關注台灣,是在我上中學時,看過的一枚小小郵票上。
老人的心結——牽掛台灣,是在我上大學時,父親老家傳來消息,說父親的大哥從台灣找了回來,留下一張紙條。一問父親,原來,這位伯父,是祖父祖母的養子。當年他從外省逃荒到四川,被祖父母收養。後來“被”參軍到國民黨軍隊,一去便沒了消息。祖母有生之年,常常念叨這個兒子——不知生死,盼望歸期。遺憾的是,帶紙條的鄰人,不小心弄丟了這唯一的線索。至此,對台灣,我替父親,多了一份牽掛。
理論上了解台灣——那時我已是國內最大廣播電台的一名記者。回想當年,兩岸信息相對不暢,隻有對台的廣播節目,覆蓋海峽對岸。為了讓那些身在海峽對岸的忠實聽眾,能真切了解到大陸百姓對台灣的看法,我當時編輯主持了一檔持續時間較長的節目,叫《大陸人看台灣》。大陸人怎麼看台灣?我舉著話筒,全國各地到處握纖手、握繭手、握綿手……采訪的對象,有大街上掃地的環衛工人、發廊的服務員、礦山的工人;有大學學者、教授、律師;有政府官員、醫生護士;還有農民、小商小販、莘莘學子……凡能采訪到的人,我都客氣地請人家談對台灣最真實的看法和感想。
那時的絕大多數大陸人都沒有去過台灣,對台灣的印象,不外乎來自於地理教科書、影視廣播,或者身邊的台灣同胞。後來台商緊隨著台灣探鄉老兵的腳步,來到了剛改革開放不久的大陸經商,他們的言行讓大陸許多平民百姓,逐漸開始較為細致地接觸了解到台灣和台灣人。因此,采訪結果五花八門,說什麼的都有。不過,“台灣經濟比大陸發達”、“台灣民眾生活普遍比大陸富裕”的看法,在采訪感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但說白了,切身的觀後感言少之又少。
後來,因工作關係,我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影視界的演員、律師、台灣留學美國歸來大陸的“海龜”人士、孩子在大陸讀書的台灣商人;還有台灣著名文化人柏楊、張香華夫婦,淩鋒夫婦,金庸先生的親屬以及來大陸旅遊,同時熱心大陸希望工程的台灣普通百姓……
接觸到的台灣人越多,台灣人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象,越發良莠不齊。像在北京工作的台北人丹尼爾先生和他周圍的那些台灣朋友,行為舉止,給人感覺是那樣的典雅、文明;而個別在北京、福建、昆山等投資建廠的台灣商人,卻肆無忌憚地在大陸包養著“二奶”、“三奶”,生活在奢靡、頹廢的聲色犬馬之中。這兩種台灣人,在氣質品行上,給大陸人的感覺真是相差甚遠。同樣,我還接觸到一些來自台灣、毫無文化的家庭婦女,像來自台灣苗栗縣的肖李枝、葉女士、陳女士,她們在大陸旅遊時,總是垃圾袋隨手帶,從不亂扔果皮紙屑,環保意識之強,令我時常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