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具有民間組織屬性的非營利組織,是現代社會一種普遍現象,盡管世界各國對這類組織的稱謂、管理方式不盡相同,但重視這類組織的培育和發展,在各國則大致相同。

我國對民間的非營利組織也有很多不同的稱謂,如社會組織、社團組織、群眾組織、民間組織、非營利組織、誌願組織、慈善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但近年來,在官方的文件中更多地將這類組織統稱為社會組織。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是非常迅猛的。據民政部門提供的數字,截止2010年底,我國全國性的社團組織已達到44萬家,民辦非企業單位接近20萬家,基金會8000多家。與計劃體製下,這類組織幾乎不能合法存在形成了巨大的差別。

在非營利組織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如何培育引導這類組織健康的發展,成為政府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值得長期研究的重大課題。1996年我調入國家行政學院後,按照學院的要求,開始進行這方麵的研究,並從1998年開始為學院的主體班次講授這方麵的課程。專題課程的名稱從社會中介組織、非政府公共組織到非營利組織等,發生過很多變化,但這個課程一直沒有間斷,堅持上了十幾年。期間我曾於2003年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了《公共管理與非政府公共組織》的學術專著,也發表了一些論文。應該說,本教材正是在過去長期教學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一本專題性教材。由於非營利組織發展和管理中遇到的問題較多,有些政策還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再加上本人的學術功力有限,這些都會影響到本書的編寫。

因此本書的不足之處在所難免,任何對本書的批評指正,都是對著者的最好關愛!

汪玉凱

2011年3月於國家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