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轉型以來,著力推進著中國特色的城鎮化和工業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驕人成績,但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機遇期”,也同時是土地資源瓶頸約束加劇的“矛盾凸顯期”。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不斷增加的城市、城鎮的數量,不斷擴張的城市、城鎮規模本已經加劇了土地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但更為嚴峻的是在農村人口不斷減少和城鎮人口逐漸增多的背景下,農村建設用地尤其是農村居民點用地卻呈現出逐年增加的態勢,使得中國廣大地區的土地利用陷入了城鎮建設用地和農村建設用地同步增長的不利局麵。為在城鎮化和工業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實現城進鄉退,優化建設用地布局,統籌城鄉發展,中央政府在2004年正式提出了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的政策,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若幹擬整理複墾為耕地的農村建設用地地塊和擬用於城鎮建設的地塊等麵積共同組成建新拆舊項目區,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整理複墾等措施,在保證項目區內各類土地麵積平衡的基礎上,最終實現增加耕地有效麵積,提高耕地質量,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城鄉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標。然而,自2006年國土資源部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工作以來,暴露出了諸多的實踐問題,使得“被上樓、被城鎮”成為了近年來時髦的網絡流行語言之一。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規劃未能對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供給區域的拆舊和需求區域的建新這一人為的強烈的土地利用演替過程加以控製,使其按照合理預期發展運行。

有鑒於此,本書以貴州省湄潭縣為例,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規劃為主線,對欠發達地區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規劃的關鍵問題進行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

(1)欠發達地區農戶參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意願受社會保障政策、新建或改建住房意願、職業、家庭收入、家庭住房建造年份、一戶多宅、家庭住房結構、土地承包經營麵積、拆舊補償、家庭規模、家庭住房麵積以及土地耕作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在統計學意義上達到了顯著的水平。其中社會保障政策、新建或改建住房意願、職業、家庭收入、家庭住房建造年份、一戶多宅、家庭住房結構以及土地承包經營麵積等因素是促使農戶參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主要推動因素,而拆舊補償、家庭規模、家庭住房麵積以及土地耕作方式等因素則是促使農戶不參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主要障礙因素。

(2)欠發達地區縣域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規模主要受地形、坡度、水源、斑塊大小、斑塊集中度等的內部限製因素和到城鎮距離、到公路的距離、到農村道路的距離以及到水源的距離等外部限製因素的影響,借助於ARCGIS9.3軟件和DEM模型以及SOM空間聚類的方法,在農村居民點複墾整理的理論規模測算的基礎上,確定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規模。結果顯示湄潭縣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重點應放在一級和二級複墾區域內,采用意願修正後其現實規模為434.68公頃,約為理論規模的8.12%。

(3)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規劃過程中,城鎮建設用地需求區域一定是在研究區域中土地利用效率較高、資源環境容量大、發展需求旺盛的區域,而農村建設用地拆舊供給區域則是資源利用效率低、開發難度大、發展需求較弱的區域,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以及農村建設用地拆舊區域極差地租指數是確定欠發達地區縣域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規劃方案的關鍵因素,結果顯示城鎮建設用地需求區域主要在湄江鎮、黃家壩鎮以及興隆鎮等鄉鎮;規劃近期農村建設用地拆舊供給區域主要為黃家壩鎮、洗馬鎮、魚泉鎮、新南鄉等鄉鎮,其現實規模為250.5公頃,規劃中期農村建設拆舊供給區域主要為永興鎮、複興鎮、興隆鎮以及馬山鎮、石蓮鄉等鄉鎮,其現實規模為122.22公頃,規劃遠期農村建設用地拆舊供給區域主要為高台鎮、茅坪鎮、西河鄉、抄樂鄉以及天成鄉等鄉鎮,其現實規模為60.96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