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我們的許多學校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以空洞地強調師德代替紮實的學校管理的情況。比如,有些學校的教學質量下降了,不是認真分析其原因,從招生、宣傳、教學組織、教師調配、獎懲力度以及後勤保障等各方麵去找原因,而是指責教師隊伍師德敗壞、工作不認真,然後找出幾個所謂的“典型”,大張責罰乃至開除了事。有些學校不是認認真真加強對學生的管理,沉下去實實在在地了解學生思想和學習的實情,而是以“崇高的師德”要求教師,把一切管理職責都推給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結果是學校脫離實際的管理與教師腳踏實地的管理互相脫節,教師的威信和學校的形象都受到損害。
有些學校的管理者忽視學校應該承擔的與家長的溝通責任和對教師的保護責任,不願意承擔辨明是非弄清曲直的工作,聽風就是雨,一有風吹草動就把教師的師德拿來批判,什麼都相信,就是不相信本校教師的師德。還有一些學校嘴上說行政人員和後勤人員是為師生服務的,事實上卻是管理有餘服務不足,被動有餘主動不足,主動服務的空缺,又得教師們以“大度”“容忍”的“師德”去填補。教師已經不是“校長——教師——學生”三維體係中的一員,而是為學生服務、受行政管理、被後勤擺弄的角色。
更為嚴重的是,在有些學校中,師德甚至成為管理層獎懲失當的借口。“多勞多得、優勞優得”本來是社會主義製度的重要原則之一,運用經濟手段調動教師積極性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教學管理的基本手段。但是有些學校卻“優不獎、劣不罰”,或者“優小獎、劣小罰”,更有甚者是“優得獎,劣也得獎”。其舉措的理由,大多又歸之於師德。前兩種情況,說是教師要樂於奉獻、安貧樂道,不要計較經濟得失;後一種情況說是雖然有些人的業務能力不佳,但是他的師德還是好的。
以上以“師德”為理由取代有效的獎懲製度,受到影響的自然是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最終受到影響的還是學校的整體利益。通過這些以片麵強調師德代替學校管理的問題,我們不能排除有學校管理者私心作祟甚至腐化墮落的情況存在,但是我認為主要的是反映了管理者的無能。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首先,以上問題的產生突出表現了許多學校管理者管理理念的落後。黃仁宇先生在討論古代中國“以道德代技術”的統治方式時曾經指出:“一個具有高度行政效率的政府,具備體製上技術上的周密,則不會接二連三地在緊急情況下依賴於道德觀念作救命的符籙。說得嚴重一點,後者已經不是一種好現象,而是組織機構違反時代,不能在複雜的社會中推陳出新的結果。”他認為,將所有管理製度問題都道德化的處理方式“意在使行政問題簡化,以適應政府本身的低能。”其實,黃先生的論斷用以評析當下某些學校的管理方式也是非常準確的。有不少學校的管理者似乎仍然堅信:隻要擁有一群師德高尚、業務精純的教師,就可以使得學校的工作蒸蒸日上。但是正如社會學家們常說的那樣,一群天使建立的沒有製度的社會可能還不如一群惡魔建立的有有效製度的社會。如果一個學校的規章製度不健全或者不能行之有效,那麼即使教師群體極為優秀,其教學效果和學校聲望也不可能很好。在眼下這個強調法律和製度的時代,還期望用道德的符籙來簡化問題、解決問題,那真是“組織機構違反時代,不能在複雜的社會中推陳出新”了。
其次,以上問題也突出表現了許多學校管理者基本管理技能方麵的缺失。用經濟杠杆來刺激員工的積極性,實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選人要慎重而用人要不疑,單位要讓員工有歸屬感和安全感……這些在企業管理中最最基本的原則,在我們基礎教育的學校管理中還比較新鮮,或者說還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學者的呼籲與文章當中。學校當然有其特殊性,但是學校又不可能脫離社會,在學校的管理中,一些企業管理的基本原則還是非常適用的。但是我們的許多學校管理者卻缺少這方麵的素質和意識。如果說教師這個職業還處於一種半專業化狀況的話,那麼學校管理者就幾乎是非專業化了,往往是“教而優則仕”,甚至於“教不優則仕”,很少經過係統的培訓與進修,其管理技能主要依賴於經驗的積累。這些經驗型的技能能夠敏感有效地處理一些枝節問題,但是卻很難在更多的情況下尤其是全局方麵引領學校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由於實際上缺少基本的管理技能,使一些學校管理者最後隻有求助於“師德”,或者說“強製性的集體良知”。但是,所謂“強製性的集體良知”隻能適應塗爾幹所說的“機械團結”型的群體,而當今的學校顯然已經不再是那種類似於無機物質聚合的“機械團結”型的群體,它是充滿了複雜性和差異性,要用有效的製度和管理來連接和維持的“有機團結”型的群體。因此,可以說缺少基本的合乎時代要求的管理技能的人,是無法成為合格的學校管理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