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考了多少分?”母親關心的還是考試結果。
王濤滿懷喜悅的回答:“66分”。
“不算加分題,你才考56分呀,還創造什麼呢,瞎貓碰到了死耗子,蒙對啦。”母親很不以為然。孩子紅著臉嚷起來:“不是蒙對的,老師都說我做的題有創造性。”從此以後,王濤每天都要讓母親給他找難題做,一直堅持下來。
“創造性”究竟是什麼?孩子也許說不清楚。而老師為了一道偶然作對的題表揚他的話,竟變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鼓舞著他去努力學習。經過半學期努力,他從一個差生變成了第四名,從此成了數學愛好者。
(二)蝴蝶效應——教育無小事
1、案例再現:
西方流傳著一首民謠,說: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2、原理分析
馬蹄鐵上丟失一個釘子的微小變化,影響到長遠的結果,使一個帝國滅亡。似乎不可思議,但在有些條件下又是可能的。
1979年12月,氣象學家洛倫茲在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一隻蝴蝶在巴西叢林的一朵花瓣上輕輕煽動一下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州引起龍卷風。心理學上借用這種自然現象說明細小的因素與看似完全不相關的巨大複雜的變化之間存在緊密的因果聯係。這就是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的形成要有三個要素:
第一,蝴蝶成了蝴蝶效應的杠杆支點,引起杠杆作用。
由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引起了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四周空氣或其它係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係統的極大變化。
第二,蝴蝶開始時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東西,因此有機會暗暗“滋長”。
如果蝴蝶一開始便是引人矚目的,那麼它就有可能被扼殺在萌芽狀態,就失去了得到發展的機會。
第三,蝴蝶效應是一點點累積的結果。
3、實踐應用
毛澤東在井岡山八角樓寫下的名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證明了這一原理。
正如古語講的:“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千層之台,起於壘土”;“失之毫厘,謬以千裏”;“千裏之堤,潰於蟻穴”。
又如名言所雲:“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要特別注意初始狀態的微小變化,要對這方麵的微小變化保持高度的敏感。
4、教育啟示
(1)教師和家長對學生(孩子)的教育要謹記教育無小事,留心教育中的蝴蝶效應,因為學生(孩子)正處於他們人生的初期,一切尚待塑造。
(2)在教育過程中,老師或家長的一句讚揚、鼓勵的話;一種習慣性行為或令學生感動的寬容;臉上的一個燦爛微笑或一種冷漠的態度都有可能產生不同的蝴蝶效應。
(3)案例:給了她命運支點的老師
一位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北大學子回母校作報告時,將自己今天的成就歸於老師一次偶然的寬容和理解。
上初二時,她很平常,常和社會上打工的女孩子混在一起,不知自己的明天再那裏,一次期中考試前,好友給了她這次考試的數學試卷。她幾乎把試卷背了下來,按她的真實水平,她隻能考40多分,但她那次考了全班第一。她的朋友隻背過其中一部分,考了70多分。所有人都懷疑她作弊了,但就是作弊也不可能考98分啊。
但是,隻有老師相信並鼓勵了她,說她進步很快,以後肯定還會考出好成績,那一刻,她差點流了淚,沒想到老師這樣相信她,加上同學們對她的羨慕讓她體會到了一種從來沒有過的喜悅和興奮,原來,學習好了可以如此自豪!
從那次以後,為了證明自己沒有作弊,為了對得起老師對她的信任和鼓勵,她開始拚命地學習,並從中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不久,她的學習成績躍居全班第一。一年後,考上了重點高中,三年後考入了北京大學。
幾年後,她去美國留學了。是那次偷試卷的偶然機會改變了她的命運。而那個考了70多分的女生朋友最終去了一家飯店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