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綜合(1)(1 / 3)

第一節自然環境

一、地理位置

涼州區位於甘肅省西部,河西走廊東段,東經102°38′、北緯37°55′。轄境包括南部祁連山地,北部走廊平原,東部騰格裏沙漠,東西長122公裏,南北寬90公裏,總麵積5080.97平方公裏。涼州區深居內陸,氣候幹旱,降水稀少,蒸發強烈,但日照時間長,熱量豐富。

走廊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又有祁連山區冰雪融水灌溉之利。這優越的自然條件,使涼州形成了河西走廊東段最大的一塊沃野綠洲,成為自古以來農業發達的地區。

二、地形地貌

1、平原

走廊平原位於祁連山與紅崖山之間,呈西北——東南向延伸,其北部屬民勤,南部屬涼州區。走廊平原按其成因和形態可分為:

(1)山前洪積——衝積平原是黃羊、雜木、金塔、西營諸河的衝積扇聯合而成的傾斜平原,東西伸展約80公裏,南北寬15~20公裏,衝積扇的頂部海拔可達1850米,前緣泉水溢出帶隻有1500米上下。地麵坡度上部為16~20%,下部13%。地麵上部為1~2.6米厚的亞砂土覆蓋,下部為砂礫層。由於河道變遷,衝積扇上的表土被衝走,現遺留下20多條礫石河床和幹溝。青林——豐樂——洪祥——太平灘一帶,大片的砂礫石層裸露,成為典型的荒漠戈壁。黃土覆蓋的扇麵大都被開墾為台階式的耕地,麵積約1357.69平方公裏。

(2)衝積細土平原位於洪積扇前緣泉水溢出帶以北,海拔1520米以下的地區。這裏地勢平坦,地麵向北傾斜坡度不過3‰,泉水彙集形成北沙河、南沙河、海藏河、白塔河、大沙河、石羊河等,河穀寬而淺,一般寬200~300米,深3~5米,曲流發育,在一些地區留下牛軛湖或沼澤地。細土平原上覆3~5米亞砂土和亞粘土,經過長期耕耘,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農業的穩產高產區,麵積約651.35平方公裏。

2、山脈

涼州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西南是祁連山東段冷龍嶺的前山地帶,海拔在2000~3200米上下;東北部是河西走廊平原的東段,海拔在1500~2000米之間;東部是騰格裏沙漠,海拔在1500米上下。

(1)祁連山區

祁連山東段的冷龍嶺主要分布在天祝縣境內,山嶺高大雄偉,有許多山峰海拔超過4000米,山上有終年積雪和冰川分布,是涼州河流的發源地。冷龍嶺以北屬涼州區境,山勢降為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麵積2349.87平方公裏。

(2)中高山區

包括冬青頂、蓮花山、九條嶺及黃羊河與雜木河之間的山地,屬祁連山區二級夷平麵,海拔2700~3200米,西高東低。夷平麵被後期流水分割為不相連的山梁,但頂部仍保留著夷平麵的特征,即冬青嶺夷平麵。夷平麵周圍山坡陡峭,部分山頂有森林和灌叢分布。麵積1310.29平方公裏。

(3)低山丘陵區

包括張義堡、南營石關及長嶺山一帶的壟崗低山和丘陵,屬祁連山三級夷平麵。海拔2000~2600米,頂部比較平緩並向北傾斜,上覆砂礫層和黃土狀亞砂土,夷平麵被後期流水分割為溝穀、長梁和丘陵,地麵多為草原植被。麵積988.46平方公裏。

(4)山間河穀與盆地山區

河流在中高山區河穀狹窄,水流湍急;在中低山區河穀變寬,兩岸階地發育,較寬的地段形成了張義堡和四溝嘴等山間盆地。河穀中Ⅰ級階地高出河麵4~10米;Ⅱ級階地高出河麵20~30米;Ⅲ級階地高出河麵50~60米,個別河段高達90米。張義堡盆地呈東北——西南向,長12公裏,寬1~3公裏。河流兩岸階地平坦,土地肥沃,宜於農耕,麵積51.12平方公裏。

(5)主要山峰

境內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很多,主要的有以下幾座。

冬青頂是境內最高山峰,海拔3262.9米,位於城正南32公裏,頂上建有武威電視轉播台。

蓮花山又名西山,在城西15公裏的鬆樹鄉以南,海拔2765.6米。山峰層巒合抱,疊起如蓮花,故名蓮花山。山下有石,青色白紋,紋如獸形,故名獸紋石。

天梯山位於城東南約40公裏的張義鎮燈山村,處在群山環抱之中,海拔為2300米。山上有以“大佛寺”著稱的石窟群。其山陡峻,道路曲折如梯,故名天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