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女子人格問題(1 / 3)

人類曆史上種種事實,脫不了時間空間互為因果的關係,從來沒有突然出現、無始無終的事實。但是事實並不一定就是真理所在。能夠參透其中的因果,作理性評判的人,就走上了進化的軌道。如果弄錯了,迷信曆史事實就是真理,“泥古不化”,就不免自絕於進化之路了。

我國人民偏富有惰性,對於曆史事實的觀念偏走了“自絕於進化”一途。他們推究事理有個妙不可言的方法,說道“自古如是,當然如是。”承認那曆代相傳的世故,就是上下古今不可更改的真理。我今日提出這個“女子人格問題”,他們還未必承認這是一個問題,有成立的價值。他們必將說道:“女子有沒有人格,不必討論,但看曆史的事實便可知道。曆史上早已解決了。”果真如此,我也不必同他們講話了。但是我對於這個問題,平日很有些想法;近來讀了幾位先覺的言論,又很有些感觸:不寫出來,心上很不舒服。所以我就隨手寫成了這一篇文字。

我今討論這個問題,請先將“人格”兩字下個定義:“人格是個人在大群裏頭應具的一種精神”;換句話說,就是“做大群裏的獨立健全的分子的一種精神”。為要獨立,所以要使本能充分發展;為要健全,所以不肯盲從,愛好真理:這都是完成人格必要的條件。因時代和地位的不同,人格的“量”沒有一定範圍。然而同時代同地位的人,卻應同具平等的人格。為什麼呢?因為同是大群裏頭的一分子。

既對“人格”下了定義,就有以下的討論:第一,女子應否具有人格?這一問題,可以不加思索地答道:“女子應具有人格,因為她是大群裏頭一分子,是一個‘人’。”

第二,自來女子是否具有人格?除了最近受過教育、有自立能力的少數女子,此外就難說了。她們沒有真實的確定的人生觀。她們的作為不出一個家庭以外。她們的生活都靠著別人,既不健全,又不獨立;豈但人格不完備,竟可以說沒有人格。

第三,試看女子不幸的原因。女子的人格不完備,或是沒有人格,若說是女子自身的罪過,這便錯了。當初民分工治事的時候,女子不幸有那生育的事情,隻得留在家裏撫育兒女,帶做些家裏雜務。後來人智漸進,社會製度也逐漸完備,一切生產的事業沒有不和社會有關係。其時和社會交接的,自然是那身無掛礙的男子。女子所做的家庭雜務,卻又不是可以生財致富的;即或在家做些生產的事業,也不過做男子的襄助,仍要男子出麵,始可貢獻於社會。因此曆世相傳,女子獨立自營的本能就漸漸退化了。

女子在家裏專做那零碎、瑣屑、無味的家事,一個人心力已消磨盡了,還有什麼機會和工夫去接觸外界的事實和思想?還有什麼機會和工夫去研究學問?曆世相傳,積非成是,便成了風尚。仿佛那些德性學問的事情,隻是男子的專利。那真實的確定的人生觀,不複湧現於女子的精神世界。她們愛好真理的理性已漸漸淘汰無餘了。

女子之不幸還不止此。女子又受了男子的種種熏陶,於是把自己的人格看得無關輕重,非但不想完成它,竟至不想要它,以為女子本來和男子是異致的。

男子對於女子,隻有兩種主義。一是設為種種美名,叫女子去上當,自己廢棄她的人格:這叫做“誘惑主義”。一是看到女子較自己庸懦,就看不起她,不承認她是和自己同等的“人”,因此就不承認她的人格:這叫做“勢利主義”。

誘惑主義中最有勢力的一種就是“名分”。什麼“綱常”,什麼“三從四德”……都是誘惑女子的利器,好在這等名分都是從“不合真理的曆史事實”演繹出來的,利用著大眾“世故即真理”的弱點,可以使身受的受之而不疑,是故可以說:“夫婦之義,猶君臣也。”據此推論,因“君為臣綱”,故“夫為妻綱”。漢代以後能夠開口說話的,差不多隻是那業儒的男子。那儒家又是最不要人格的,他們隻想做一姓的忠臣,一家的令子,以己例人,自然有這等教訓定出來了。這是第一個原因。人類中思想不很清澈的,往往有一種自私心。女子庸弱可欺,男子壓製了她,覺得很有許多利益,因此就不顧公理,定出許多教訓來。有人說的好,“周婆製禮,定可補偏救弊”,就可證明這等教訓是男子自私心的結晶。這是第二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