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論快樂的、生氣勃勃的教育學(2)(1 / 2)

世界教育學的巨人們就是這樣地拿起一把把碩大無比的斧頭去砍倒這道籬笆的,他們中間有:維多裏諾、誇美紐斯、裴斯塔洛齊、烏中斯基、戈格巴什維利①、克魯普斯卡婭、馬卡連柯、科爾恰克②、蘇霍姆林斯基。

現在,在我們的報紙上,在無線電廣播和電視中,每天都在介紹創造性地教育兒童的教師們的事跡。這些教師在自己每一節45分鍾的課上都在創造出現代的奇跡,他們引導兒童去探索科學的奧秘,在兒童的心中點燃起不斷地自我完善自己的知識體係的熾烈欲望,激起他們對學習的酷愛。

要是能夠編寫出基於人道主義的教育和教學原則的教育學教科書,這該有多好!在這樣的教育學教科書裏,也許一定會貫穿愛的激情這一主要思想的:教師對兒童的愛和尊重,使兒童得到認識的快樂,教師信任兒童,師生合作、共同探索和共同發現。

我相信這種教育和教學的力量,相信從人道主義原則的立場出發的教育和教學的力量。我還相信,如果兒童在學校和家庭裏都迷戀於科學術語所謂的教學和教育過程,那麼,不用說,他是會喜愛學習的,而在學習和認識中的困難,對他來說就具有了完全不同的心理學的意義,克服困難將成為他感受快樂的源泉。

兒童、少年--是易受衝動的人;既然樂意學習,他們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但是我們卻隻操心他們的未來,不去滿足他們此時此刻的願望。

也許,他現在很想看電視,可是他不能看:“先把作業做好了再說!”

此時此刻他想與同學們一起到公園裏去,可是他也不能去:“把作文寫好了再說!”

未來,未來!一切都為著兒童的未來!

可是,這個他所很不理解的“未來”,在他的意識裏就是“凶惡”

的同義詞。因此,他就奮起反抗,提抗議,不願意為了迎合未來的需要而犧牲自己的真正光彩奪目的、使他其樂無窮的現在。

現在和未來就這樣地在學生的感受中發生了衝突,他選擇了現在。現在和未來也在成人的頭腦裏發生了衝突,不過成人站得高,看得遠,自然,出於為兒童們自己的美好前途著想,成人們都特別偏愛未來。結果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兒童一點也不懂得成人對他的未來的操心的意義,他把成人的這種操心看作是對他的非常寶貴的和光彩奪目的現在的蓄意侵吞。換句話說,他把人們為他的美好前途而做的善事,看作是旨在反對他的惡事。

那麼,怎樣才能擺脫這種局麵呢?

也許,應該讓他們隨心所欲地行動麼?讓他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嗎?讓他們在街上東遊西蕩到精疲力盡的時候為止,讓他們看電視一直看到困得睜不開眼晴的時候為止嗎?最後,讓他們想學習就學習,不想學習,就聽其自便嗎?所有這一切都可以用某些人慣用的動人情感的語句來論證:“我們沒有權利去剝奪兒童們的童年!要知道,人生的童年隻有一次,並且總共才不多幾年!兒童需要童年!”

這簡直是對兒童的犯罪行為;如果我們聽憑他們成為自己的需求的俘虜,不去關心發展他們的才能,這就意味著我們在毀滅他們的一生。不,我們不能這樣做。在這裏我不想進一步分析這種教育方案的實質,說句不客氣的話,這是一種荒謬絕倫的教育主張。

那麼,我們選擇另一種教育方案--迫使、強製兒童服從自己的教育者和成人的意誌--也許是可行的麼?因為這種方案是出於我們成人的良好動機而製定的。我們成人都已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擁有各種科學知識,因此,我們很好地懂得,應該使他們具有怎樣的品質和獲得怎樣的知識。

在許多世紀以來的實踐中,擁護這種教育觀點的教師有千千萬萬。關於這一點,似乎我們也可以動人情感地說:“善良的人們!難道你們還不明白嗎,兒童們根本不懂得自己的未來的意義!我們不能容忍他們調皮!對他們要嚴厲些,不要輕易地表露你們的感情。

在將來,他們會衷心感謝你們今天的嚴厲和拳頭的!?”

對這種教育策略我同樣沒有什麼好感。

我選擇了另一種立場。但這不是上述兩種立場的折衷,而是別的一種--人道主義的立場。下述英明的經典公式就是我的人道主義教育立場的依據:“兒童不僅在準備走向生活,而且他現在已經在生活”。兒童的唯一興趣集中在使他得到快樂和滿足的現在上麵,並且,隻有通過這些快樂和滿足,他才能夠看到“未來”的模糊的輪廓。這個“未來”對他之所以還很模糊,這是因為它處在沸騰著的“現在”的迷霧裏。當然,借助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有時我們能夠部分地驅散這種迷霧,不過在這樣做的時候,我們的動作要快,以便使兒童來得及用自己的慧眼穿過迷霧看一眼自己可能會有的未來,看到自己在未來是一個怎樣的人,而且,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一個條件,這就是:兒童必須能夠明白事理,能夠聽從成人的勸告,能夠不屈不撓地追求向他頻頻招手的“未來”的快樂。但是,這樣的教育學是不大可靠的,因為它能夠指引兒童樂意走上“科學的道路”的時間很短,時候一過,他就會忘記將來他可能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