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傳統的教學理論和教學製度中衝殺出來
可以毫不誇大地說,阿莫納什維利是從蘇聯傳統的教育理論和教學製度中衝殺出來的又一位傑出的教育革新家。正如紮波羅熱茨所說的,他以自己的改革小學教育的新方法繼續了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讚科夫所開始的事業。
阿莫納什維利認為,形成學生的認識(學習)積極性和獨立工作的能力,這是蘇聯當前的學校工作亟待解決的一個根本問題。他說,學校不僅應該給學生傳授知識,而且還要促進學生的發展、成長,成為學生的“思想的王國”。在這個問題上,他與讚科夫有類同的見解,他認為掌握知識並不就等於發展。他說:“兒童單靠動腦,隻能理解和領悟知識;如果加上動手,他會明白知識的實際意義;如果再加上心靈的力量,那麼認識的所有大門都將在他麵前敞開,知識將成為他改造事物和進行創造的工具”。所謂“思想的王國”,在阿莫納什維利看來,就是使學生迷戀於認識世界、形成道德品質和完整的個性得到和諧發展,並從中得到快樂和滿足。他認為形成學生的認識(學習)積極性和使學生進入“思想的王國”,是受下述四個因素所製約的:(1)教學過程本身的性質;(2)師生關係的性質;(3)組織教材和學生的學習活動的方法;(4)評定學生學業成績的製度。他說,隻有在上述四個因素都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的和諧發展的情況下,才能有學生的認識(學習)積極性和獨立的學習活動可言,才能使學生進入“思想的王國”。他認為按蘇聯傳統的教育理論、教學製度組織的 學校工作不能適應現代學校的要求,不能解決上述問題。他所說的傳統,指的是30~50年代在蘇聯占統治地位的教育和教學理論,教學製度和教學方法。
阿莫納什維利在自己的著作中尖銳地批評了蘇聯傳統教育中的種種弊端:教育和教學理論的“無兒童”和大人們的“利己主義”,教學過程的不民主、專製和強迫命令,師生關係的對立性,對分數的偶像崇拜,等等。
在《論快樂的、生氣勃勃的教育學》一文中,阿莫納什維利以生動的比喻說明了傳統的教育理論裏“無兒童”的哲理,這就是,專製的教學和教育製度扼製了兒童個性的和諧發展。他毫不客氣地指出,雖然蘇聯的教學和教育製度與中世紀的教育有著本質上的差別,但傳統的教學和教育製度中的很多措施和方法是從中世紀教育的老根上長出來的新苗。所謂大人們的“利己主義”指的是,教育理論、教學大綱、教科書、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教學製度都是從大人的立場出發擬定的,而不是從兒童所處的地位出發擬定的。而且,大人還擁有迫使、強製兒童必須服從自己的意誌的種種手段:獎懲措施,分數,等等。阿莫納什維利指出,在這樣的情況下,大人們--教育理論工作者,教育部門的領導人和教師--的職業是輕鬆的,日子是很好過的,但對於學生來說,他們的日子就很不好過,難以當好一名學生,因而,他們往往會覺得“學生的職業”是一種“苦難”。
阿莫納什維利指出,教學是教師的活動和由教師的活動所激起的學生的學習活動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活動狀態的統一。他批評蘇聯傳統的教學理論在這一問題上的片麵性,把教和學這兩者的活動割裂開來了。他分析了達尼洛夫、葉西波夫《教學論》一書中關於“教”和“學”的定義,指出,在這個定義中,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僅僅歸結為感知、領會和理解教師所講解的、指定的知識,把學生看成是消極的受教者、教師的教授活動的客體,從而把師生的關係對立了起來。至於教師怎樣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傳統的教學論都提 醒教師要嚴格。他說,教師當然懂得,學習不是玩樂,首先是一個克服困難過程,是有組織的,堅持不懈的、有目的的過程,需要嚴格,但如果一部分兒童不願意學習,怎麼辦?傳統的教學論告訴教師,靈活多樣的嚴格的檢查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檢查知識是激起學生對學習負責態度的有力手段。阿莫納什維利在引述這段話時毫不客氣地在“激起”兩字後用括號加了一條評注:“也許是壓製!”他指出,按照這種建議進行的教學工作使統一的教學過程變成了教師和學生兩種對抗力量的“統一”。阿莫納什維利指出,他的實驗教學體係的目的就是要消除這種師生衝突和對立的教育“大悲劇”,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使教學過程民主化。
阿莫納什維利分析了傳統的教學理論又一個方法論的錯誤。他指出,學生是一個完整的個性,在教學過程中他是以一個完整的個性表現自己的,但是傳統的教學理論是孤立地研究個性的個別心理狀態的,如注意、記憶、意誌,其中首先是記憶。他說,當然,沒有通過理解、熟記、複習等方法的記憶,就不能知道各種事物、現象的特性;沒有掌握一定的有條理的知識,就不能更深入地認識其他的事物、現象。但是,作為一個完整的個性,起決定作用的是需求、動機、觀點(立場)、目標、信念,在人們的任何一個活動領域,這些因素是起決定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