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1 / 3)

關於人物和事件的注釋

——閱《周恩來統一戰線文選》征求意見本

《出版說明》末了說“注釋附在書末”,這個辦法很好。凡是人物或事件,隻在本書第一次出現之處作簡要的注釋,以後再出現,隻注個“見注幾”就夠了。這樣可以保證對同一人物或事件的敘述不會略有出入,而且省篇幅。不過有一點,注釋既簡要就不能詳盡。假如某人物某事件已經出現於前麵的文篇,而在後麵的文篇裏,隻看前麵的注還不夠明白,那就得在注明“見注幾”之外,補充與本篇有關的必要的注釋。

關於人物的注釋,似宜采取一般辭書通用的辦法,先是姓名,下標生卒年份,其次是“字××”,其人如有別號,其次就是“別號××”,然後是籍貫。以下簡要敘述其人的主要經曆或特殊成就等。

舊社會的知識分子,名之外必有字,有的人還有別號,有的人別號不止一個。五四運動以來,這種情形開始改變,有些人隻有一個名,不再取什麼字。舊社會中朋友間互相稱呼,稱字或別號而不稱名,直呼其名算是不恭敬,而且字或別號上頭不帶姓。周總理記憶力極強,見人一麵就記住,姓、名、字、別號全都儲存在腦海裏。在適當的場合,他往往稱談話對方的字而不稱名,以表尊重和親切。

本編提到的人物極多,有些人還沒有編入辭書。為達到正確無誤的要求,必須詳查有關資料,詢問有關人士,才能對人物的名、字、別號、籍貫、經曆、成就(還有生卒年份)各項注得確切不誤。

1984年10月。

邵力子先生和開明書店

邵力子先生曾經是開明書店的董事長,知道這件事的人現在已經不多了。

開明書店是章錫琛先生和章錫珊先生在一九二六年開頭辦起來的,聽說資金隻有兩千來塊錢,是他們弟兄倆在商務印書館工作十多年的積蓄和離職時領得的“退俸金”。開明的業務稍有開展,兩千來塊錢就不夠調度了,弟兄倆於是拉朋友們入股,少的五塊十塊,多的也隻有幾十上百塊。朋友大多是文化界中人,入股不是為獲利,而是支持這個頗有朝氣的書店。邵力子先生入股,想來也是這樣。一九二八年,章氏弟兄經營的開明書店正式改為股份有限公司組織。

那時候,蔣介石已經背叛革命,成立了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南京政府,開始他的法西斯統治。開明書店既要謀生存,又不願意投靠國民黨,朋友們商量就推舉邵力子先生擔任董事長。邵先生主編過《民國日報》,反對舊軍閥和帝國主義的態度是鮮明的,還擔任過上海大學的副校長,在知識界有影響。他在國民黨內左右不了那些權勢者,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他畢竟是位“元老”,開明書店請他當董事長,無疑地能起保護色的作用。至於作用到底有多大,我說不清楚,隻記得有時候遇到了麻煩,夏丏尊先生就趕到南京去找邵先生。邵先生一直很關心開明,每次路過上海總要到開明看看丏尊先生、錫琛先生等幾位老朋友。

建國以後,開明書店遷到北京,在出版總署的指導下,跟青年出版社開始洽談合並的事宜。可是不久,總經理範洗人先生患癌症逝世了,經理部門隻剩下了王伯祥先生,其餘的負責人在上海解放前後已經離開了開明。王先生是研究文史的學者,不是管理人才。朋友們於是商量請邵力子先生暫時管一下,他在開明還掛著董事長的銜頭,是名正言順的。邵先生很爽快地答應了。他當時擔任著中央人民政府政務委員,並不是很空閑的人,但是既然答應了,他就踏踏實實幹,每天上午到開明坐半天班,處理日常事務。這時候正趕上“三反五反”,開明書店是私營企業,當然得按照“五反”的五條進行清查。這樣的群眾運動,邵先生是第一次遭遇,難免有些言語使他不大愉快;清查結果開明是“基本守法戶”,在領到證書那天,邵先生才釋然於懷。運動結束,邵先生作為開明書店的私方首席代表跟青年出版社達成了合並的協議,成立了公私合營的中國青年出版社。那是一九五三年四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