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理念
一、促進學生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一理念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應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不僅要按照課程標準、教學內容的科學體係進行有序的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要從學生全麵發展的需要出發,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以學習能力為重點的學習素質和以情感為重點的社會素質)的形成。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地研究並有效實施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尊重學生人格和個性,鼓勵學生發現、探究與質疑,高效實現目標。再次,在教學效果評價上,要以評學為重點,“以學論教”,並以此來促進教師轉變觀念,改進教學。
二、促進教師成長
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評價方向是麵向未來的。其重點不在於評價教師的講授水平,也不在於鑒定某一節課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此來製定教師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個人發展需求。因此,它是一種建立在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的基礎上,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評價方式。
三、以學論教
“以學論教”,即以學生的“學”評價教師的“教”。它強調以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呈現的情緒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目標達成狀態為參考.來評價教師教學質量高低。因為,一切教學設計,一切標準以及教師的一切勞動,都是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服務的。隻有樹立“以學論教”的課堂教學評價觀,新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探索與實踐
一、積極探索,不斷完善評價指標體係
建立科學、客觀、公正和有效的評估指標體係是評價工作的關鍵。實踐證明,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係必須遵循本質屬性、導向性、客觀性、可測性、簡易性及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要體現為社會辦學的目的和要求,培養合格人才的總方向;應該是客觀可信,符合實際,這樣才能確切的反映出評價的真實水平;指標體係通過實際觀察和測量而可以獲得明確的結論;必須是簡易可行,在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和信息的提供上為人們所接受。
(一)本質屬性原則
遵循教學規律,適應素質教育和培養目標要求,抓住本質屬性的東西,篩選出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因子,把其作為指標來測量。影響教學質量的因子很多,不可能麵麵俱到,通過多年的實踐,我們認為,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這四個相關因素群組成的指標體係,可以對教學質量進行判斷。單一因素的本身,不管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不能代表教學質量,教學質量的高低受上述各因素的影響,離不開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因此,用這些因素的集合來對評價對象的教學質量做出判斷是可行的。
(二)導向性原則
評估,一方麵起到保證教學質量的作用,另一方麵也起到導向的作用,產生負麵效應。評估是評定教師教學工作優劣的一個重要方麵,必然引起教師的重視,無形中會用條款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導致人人一個模式,人人一個標準,不利於鼓勵不同的教學風格、培養學生多角度的認知能力,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空氣。要避免這一負麵效應,在指標製定時,除基本要求外,應站在較高的層次,從目標、效果、學生能力培養上加重權重,起到導向作用。
(三)客觀性原則
評價數據是通過調查問卷所得,必須真實可靠。對於學生評價教師結果可靠性的許多研究表明,如果一個班級中參加評估的學生人數足夠多的話,則可靠性或一致性是好的。那麼到底多少學生才能提供可靠的評分平均值呢?答案是取決於平均分使用的目的。如果是為了幫助教師改進教學,那麼8~10個學生就可向教師提供有用的情況。如果目的是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以決定能否晉升,則每門課程參加評估的學生人數和待評的課程門數就顯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