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新課程教育評價的背景及基本走向(1)(1 / 3)

中國教育評價發展曆史

我國古代就已經開創了以封建科舉製度為標誌的教育先河。這種製度對各國的錄用考試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世紀初,我國科舉製度廢止之時正是西方教育測量運動興起的時候,於是西方教育測量理論很快就傳進來,中國的學者結合我國教育的實際情況也開始做了一些研究和實踐。可是遺憾的是,20世紀30年代以後,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教育評價研究也遭到了中斷,泰勒(W·R·Tyler)的“八年研究”也未能及時的介紹到中國來。解放後,也由於諸多的原因,教育評價研究也未能得到重視。直到1977年中國恢複高考製度以後,由於教育實踐的需要,教育評價研究和實踐才逐步得到了恢複和發展。

一、古代中國的教育評價(606~1905)

作為文明古國的中國孕育了豐富的教育思想。現在很多的優秀現代教育思想,都可以在古代找到最初的萌芽,教育評價思想也不例外。早在戰國時代的《禮記·學記》中便出現了對學生管理和考核的規定和要求。從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置“進士科”開始來的科舉取士、分科選拔、逐級考試,就在考生來源、考試科目與方法、錄用程序等方麵都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製度,這被看成是有係統的教育評價活動的萌芽。

科舉製在我國古代產生,對世界文明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真正意義上開創了人才測評選拔的新紀元,在教育評價史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科舉製度源於中國的西漢察舉,形成於隋唐,經宋、元、明時代的演化,至清代在方法上已完備。但是,科舉製發展到末期變成了內容陳腐、成為權貴幹預和淪為統治者營私結黨的工具,在內容、體製等各個方麵都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就這樣,作為封建王朝選士製度的科舉,在清朝即將滅亡的前夕正式退出了曆史舞台。科舉製的產生是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教育發展的必然產物。科舉製的問世是中國和人類教育領域乃至在政治文化的領域的一件大事,它開創了人才教育的評價和選拔的新紀元,並以強大的生命力和作用力對中國乃至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今天它對今天的教育評價仍有積極意義的借鑒作用,這是現代(西方)教育評價本土化生長的體現。中國古代教育評價的現代借鑒意義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教育評價是追求教育公平的主要手段

隋王朝統一中國後,立即從各個方麵進行改革,以鞏固其政權,吏製自然為第一。文帝為了抑製門閥勢力,在583年廢除了九品中正製,結束了門閥士族獨霸仕途的局麵。606年開設了進士科為新的常科科目,正式開辟了庶民躋身政界的渠道,科舉製度始見雛形。由於隋末連年戰爭,使得唐初人才十分匱乏,政府機構“官不充員”,於是統治者急於搜羅人才,因此621年唐高祖下詔書,恢複了以往的明經、秀才、俊士和進士等科的考試,第二年又詔令士人可以“自舉”,國家實行設科公開招考。

從此,科舉製度作為一種評價性選拔人才製度,生機勃勃地登上了中國曆史舞台,確立了中國古代教育評價的基本形式。科舉製采取“懷諜自進”的形式,允許自由報名參加,在選拔時則必須經過國家統一考試,根據考試成績高低決定取舍,任何人不得例外,從而對世卿世祿、依門第舉官進行了否定。這樣,一方麵把仕途大門向不同階層的人開放,通過考試評價手段對人才加以選拔,“一切以程文為去留”,在分數麵前人人平等,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競爭的公平性。雖然在封建社會不是做得很徹底全麵,但這在當時卻是獨一無二的,就是若幹年後傳入西方時,仍不乏其先進性,並對西方貴族政治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自由報考公平競爭的科舉製度,是倡導的人才評價選用的公平性、開放性和民主性精神,正是社會進步的方向,也是社會發展追求的主流目標。

(二)教育評價的管理和方法追求科學化

古代中國科舉製以其嚴格的管理和先進的方法,在教育評價史上留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唐科舉製中就設有常科和特科考試,以常科為主,常科考試一般分兩步進行。一是預選性的考試,稱“解送試”。二是報考者通過預選後就可參加第二步的全國性正式考試,即省試。解送試分別在學校和地方進行。應舉的士子參加地方舉行的解送試需先到所在縣報名,填寫履曆和家狀,然後參加高級行政區劃單位州(府)試。州(府)試一般在秋季進行,各科及第者由刺史或府尹審批寫完舉狀後,解送中央尚書省禮部參加省試。由州(府)舉送應試的士子稱為“鄉貢”。解送試的生員的途徑就是直接來自學校。

省試是全國性最高級考試,由國家最高行政官署——尚書省所下設的吏部後改為禮部主持,省試由此得名。主持省試的官員通常稱為“知貢舉”。知貢舉官受崇高的禮遇,但是如有作弊的行為,則要受到嚴厲的懲處。那時也規定了親屬陪試的回避製度,當主試官的親屬參加科考時,實行“別頭”,即另派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對其親屬的考試,並由吏部侍郎審定。省試一般都在京師長安舉行。作為常科考試的補充還有按照皇帝特詔舉行的特科,即製舉考試。製舉及第,可以不經過吏部試直接敘任,由中書門下直接放官。在科舉考試中,無論是常科還是製舉,考場管理都是非常嚴格的。考場圍牆遍插荊棘,外麵還有巡邏軍士。考生必須經過逐個點名,核對舉狀書無誤後,並檢查未挾帶書籍小抄等方可入場。一旦入場,便不得隨便出去。每場考試一天,考生入場就要帶足食物和餐具,有些科目考生還要自備蠟燭,供夜試時候使用。另外,唐代科舉還創立了糊名之法,武後當政之初,曾令吏部銓選時將參考者的姓名掩蓋起來判卷,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評分信度,杜絕不實舞弊的現象發現。雖然此法在唐代未成定製,但卻為後世的糊名密封製開創了先河,而且至今仍在采用。可見,科舉考試在唐代就已經有了非常嚴格的組織係統和管理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