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社會(9)(3 / 3)

二、服飾

夏天男子穿白色小領大襟襯衣,其領邊飾有花紋,袖口圍以黑邊,大襟中上方繡有一塊稱謂“章金”的方形圖案;罩衣是用布或毛織品(褐子)縫製的長袍,以白褐衫和紫紅色氆氌褐衫最為流行;係紫紅或綠色腰帶,穿牛皮靴子或便鞋,戴藏式禮帽或牛吃水氈帽。有時為了行動方便或酷熱天,不穿長袍,隻著白色大襟襯衣,係上腰帶,顯得輕盈精幹。

女子著各種彩色大襟襯衣,上穿布袍(有小領、大領兩種)。藏語稱“僧派”;腰帶多喜綠色,再圍以銅帶(由十餘節長約2寸、寬約1寸的銅片組成,上麵飾有本色圖案);足蹬靴子,袍下端要壓住靴麵。解放前,女子也常穿白褐衫或紫紅色氆氌褐衫。50年代,戴一種稱“亞爾亞”的白氈帽;已婚婦女戴“夏熱”的圓形小帽,有的在帽內襯一塊白布,個別地方的女子裹有黑包頭或蓋以方布,用發辮紮起來。

喜日佳節,男女都穿用綢緞、氆氌、呢子縫製的長袍(裏麵各需6米,其邊圍以彩色錦緞和水獺皮或花氆氌),內穿由大小、色彩均異的數層領組成的襯衣;戴瓦藍色藏式禮帽。

冬天男子喜穿大羊皮縫製的盤襖,藏語稱“姿華”,其白板皮衣邊上圍以3至5寸的黑、藍布條或羔皮細邊,藏語稱“卡泰”。老年人一般在大皮襖上用黑或藍布做麵,用白或黑皮做領;年輕人最講究用豹皮做領、圍邊,也有用其它獸皮做領的。腳穿牛皮長統藏靴或“鐮把腰靴”或“挖泥皮鞋”(其內墊以軟草,鞋幫襯有毛氈),襪子多為羊毛線襪,頭戴狐皮帽或金邊帽。女子冬衣和男子大同小異,隻是有的皮襖是小領且綴有紐扣。也有男女均穿的羔皮布麵長袍,藏族稱“擦什子”;還有用棉花或羊毛裝的棉袍。頭戴金邊帽、狐皮帽、四片瓦帽,腳穿皮靴或叫“布歐”的褐腰皮幫的靴子。

1958年後,天祝藏族服裝逐步大眾化。多數人穿軍便服、中山服、短棉衣、褲。80年代後,西裝、茄克服等開始流行,藏服隻在朝佛和佳節時穿戴。

婦女的發飾分已婚和未婚兩種。姑娘的發式是數十根小辮分兩邊綴入胸前約1尺長的辮套內,藏語叫“套熱”或“套洛”,頭頂後留一根細辮,穿入腰帶拖後。已婚婦女則把發辮縫進3尺多長、4寸寬的辮套內,藏語叫“嘉浪”或“嘉西”,旦瑪、祁連、毛藏一帶,辮套有三條,背在身後;天祝其它藏區辮套有兩條,且吊在胸前。辮套是由十幾塊繡有各種彩色小方塊的圖案組成。最上麵一層綴以長方形銀牌,叫“嘉卡”;兩條辮套上除幾組對稱的圖案之外尚有若幹對有圖案的銀牌、銅牌或骨製品(叫阿拉),末端綴有四五寸長的紅穗子;發辮間有紅、黃、藍、白、綠等色的瑪瑙串相連。除旦瑪、祁連、毛藏外,天祝其它藏區已婚婦女還佩掛“依瑪阿銳”,“依瑪”長約4至5尺、寬約6至7寸,其上麵綴有數十個倒扣的貝殼,背在身後;“阿銳”長約2尺、寬約8寸,共2片,其上綴有數十個圓形骨製品,分別斜掛在兩胯上。天祝婦女辮套製作精致,其上圖案多盤工少刺繡,立體感強。婦女頭飾尚有金銀及各種寶石作成的耳環和耳墜。頸飾藏語稱“格金”,一般在約1寸多寬的布條上綴以鑲有各種寶石的數塊銀牌,或是直接將珊瑚、翡翠、鬆耳石、瑪瑙等寶石或其它珠子連串綴在布墊上,兩頭有紐扣,係在頸上別有風韻。手飾除金銀或珊瑚、翡翠戒指外,男女都喜歡戴象牙、玉石及銀製手鐲。每人都佩戴有一把7寸或5寸藏刀。許多男人在腰帶上常掛著煙袋和火鐮,再背一個錫製酒壺,顯得古樸瀟酒。

1989年,全縣人民的穿戴已有較大的改善。農牧區的群眾平均有2套衣服,出門作客穿新衣服、塑膠底的布鞋、翻毛皮鞋,少數人穿上擦油皮鞋。年輕女子大部分穿半高跟或高跟布鞋、皮鞋。男子的衣服多為中山服和軍便服,女子服裝漸趨多樣化,有大翻領西裝、小翻領西裝、茄克衫等。冬季流行皮大衣和短皮大衣(俗名皮卡衣),棉衣棉褲不再作外套,必著罩衣罩褲。城鎮居民平均有4套衣服,分春秋裝、夏裝和冬裝。翻毛皮鞋被擦油皮鞋取代,男式西服、茄克衫大量在中青年中流行,但主體款式還是中山服和軍便服。中青年女子中高跟皮鞋漸趨普及,冬季外套多為滑雪衫。不論男女,冬季多數人著毛衣毛褲,棉衣棉褲隻有老年人穿著。補丁衣褲在城鎮已經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