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教學改革的背景和原因(1)(1 / 2)

新世紀之初,我國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正以令世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推進。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難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擬的。它將實現我國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曆史性轉變。成千上萬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曆史責任感和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這場改革潮流之中,相信它必將對我國基礎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課程改革的背景

一、新時期課改的原因

20世紀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麵的發展,是人類曆史上最為迅猛的。在社會發生如此急劇變革的時期,各國的教育必將隨之而發生相應的改革,其中,涉及麵甚廣,可以被稱做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就有三次。在這三次世界性的課程改革期間,為了使改革達到預期目的,各國在教育方麵所作的規模或大或小的調整、完善更是難以勝數。

20世紀中國的教育也始終處於不斷變革的曆史進程之中。清朝末年學堂的興辦,癸卯學製的頒布,辛亥革命以及南京國民政府期間的教育改革姑且不論,僅以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時間而言,除了幾次重大的學製調整之外,在基礎教育課程和教材領域,至少進行了七次較大規模的改革。

眾所周知,我國的現代學校教育製度脫胎於歐、美、日等現代工業化國家的教育體製。盡管由於意識形態、政治體製、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以及國家所處的地域等存在著種種差異,各國的教育表現出互不相同的特點,有其個性的一麵,然而,由於它們都是孕育、發展、完善於工業經濟時代,所以,它們又表現出了非常相似的共同的特點,又有其共性的一麵。也就是說,現代學校教育製度實際上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產物。由於它對於工業經濟時代各國經濟、社會等方麵的發展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國政府對於教育都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而且越來越自覺地把教育作為實現國家目的的重要手段,以至於許多有識之士都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即國家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

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價值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即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成為生產和消費的工具。學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人力資本理論。其專注於經濟增長、不顧人的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曆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要求對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不著手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世界各國之所以不約而同地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原因也在於此。

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以往的七次課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於促進我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麵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同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肩負的曆史重任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反差。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所產生的危害影響至深,這與時代對人的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工業經濟時代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傳授知識,因而,係統的知識幾乎成為“課程”的代名詞。知識之所以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人們賦予了知識一些“神聖”的特征。知識不僅是絕對的,而且也是客觀的,因而,知識成為了外在於人的、與人毫無關係的、類似於地下的礦物那樣的客觀存在物。對於知識而言,人們惟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發現”。對於學校裏的學生而言,他們的任務乃是接受、存儲前人已經“發現”了的知識。在這種知識觀的指導下,學校教育必然會出現書本中心、教師中心、死記硬背的現象。“課程即教學的科目”或“課程是教學內容和進展的總和”等是人們普遍認同的觀點。需要明確指出的是,這裏的“教學科目”或“教學內容”主要是教師在課堂中向學生傳授分門別類的知識。這種課程觀最大的弊端是:教師向學生展示的知識世界具有嚴格的確定性和簡約性,這與以不確定性和複雜性為特征的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教育、課程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在實踐中,與知識、技能的傳授無直接關係的校內外活動,往往被看做是額外的負擔而遭到排斥。這種知識本位的課程顯然是不符合時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