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課堂教學方法的應用(6)(1 / 3)

可以說,問題研討法憑借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導,以明確的教學目標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動力,依靠積極進取的活動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能力與意誌,通過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引發學生內在的真、善、美情感,以研究探索性的學習提高分析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以理智的、熱情的、勇敢的、寬容的精神狀態參與問題的研討,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下一代人的性格和能力,從當前素質教育的角度看有著廣泛實施的必要性。

三、設計基礎

采用問題研討法進行授課,教師需要根據所教學生的年齡特點、原有的知識和能力基礎、教學的目標和教育內容的特點等,精心設計出具有啟迪性質的問題或引導學生質疑,確定討論的組織形式,預設教師主導角色的臨場發揮構想,以嚴謹、科學的態度構建每堂課的整體框架。

(一)問題的設計

教師在設計問題之前,必須要認真研讀每一課的具體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站在有助於學生學習的角度提出若幹問題。如果是上複習課,還需要依據考綱,估測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與具備的能力,確定出每課複習的範圍和重點,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

問題設計需要把握合理性、針對性、量力性、啟發性和思想性這五個標準。教師應該熟練運用本學科基本題型的出題技巧,將每課的每個問題都提得恰到好處。教師還應該注意每一課問題的組合方式,如采用“子母式”“台階式”“環扣式”“綜合式”等,使學生全麵係統地把握教材,有層次、有重點地參與研討。

(二)討論的組織形式

討論的組織形式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麵,因為它對學生的情緒、角色感乃至討論的整體效果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適當地分組和變動座位,可以起到鼓勵參與和方便溝通的雙重效應。我們根據班級授課的客觀條件,一般可以采用先分後合式的組織方式,即先分小組或小小組討論,每組推出答題代表一人,然後進行班內交流,並由教師或主持討論的學生作總結歸納。

(三)課堂結構的程序設計

一般而言,課堂結構程序有以下五種:

①示題→思考→討論→小結與作業。

②自讀→激疑→定題→討論→小結與作業。

③示題→討論→綜述→作業。

④質疑→討論→指導→再討論→小結與作業。

⑤示題→閱讀→分組討論→辯論或交流→小結與作業。

課堂結構的程序設計應該因課程的不同而不同的,並且應該靈活運用。如討論難以深入時,可以指導學生再讀教材和補充資料,然後再繼續討論。教師不必拘泥於一種程序。關於作業的處理,我們主張靈活、自由,口頭鞏固和書麵練習相結合,可以適當減少回家作業。我們覺得在研討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能力的培養已經有相當的訓練量了,完全應當且能夠減輕他們的課外作業負擔。

四、教學藝術

我們如果能夠掌握問題研討法,那麼上課就不再是件困難的事,多練即行,熟能生巧。但要上得精彩,上得有佳績,要進入到揮灑自如、遊刃有餘的自由王國,那確實還需多年的磨練與積累,方能悟出其教學的藝術來。教師應積極探索,取長補短,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要做到精湛的層次,我們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字斟句酌設疑巧,胸有成竹備周詳

教師在備課時,要明確教學目標,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設計出一組切合學生實際的問題,這是教案的核心內容之所在,也是教學成功的起始點。教師應當深思熟慮、字斟句酌,力求每一題都能引發學生的思維、都有研討的價值,難易適中,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