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教師角色理論(1)(1 / 3)

改革背景

我國正在進行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課程看成是一個係統工程,也就是從課程規劃或設計、實施與評價等課程研製或開發過程的維度,對課程進行全過程的係統化改革。

課程改革係統工程需要教師有提高課程研製或開發的素養,否則課程改革就難以落實。所以,作為係統工程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嶄新挑戰,迫切需要轉換教師角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加強教師培訓。新課程改革不僅要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涯,而且也將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生涯。教師將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實現自身專業化的發展,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又將構成新課程實施的必要條件。

如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新課程體係在結構、內容、功能、實施、評價以及管理等各個方麵,都有了重大的創新和突破。它也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很多發展的機遇。新課程給教師帶來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以前的課程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學生的管理者,是課程的執行者。在新課程裏,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是課程的研製、開發者。

(二)構建新型教學樣式

在以前的課程裏,占支配地位的教學樣式,其特征是教師教授、學生接受的“單向傳授”關係和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新課程要求建立師生互動的教學關係、學生主動學習的方式,建構起新型的教學方式。新的教學樣式,是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核心,包括發現學習、掌握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以及活動學習等。教師必須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重新建立自己的新型教學方式。

(三)提高綜合課程教學的素養

在以前的課程中,主要是分科教學,教師靠個人力量解決課堂教學的所有問題。新課程的綜合性、平衡性和選擇性的特點,需要教師具有綜合性的專業知識修養,能夠開展合作教學,具有課程資源開發的能力。

(四)建立現代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方式

新課程的建設和推展過程,要求教師建立一係列現代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方式,努力實現以下六個轉變:從重教師的教到重學生的學;從重知識傳授到重能力培養;從重認知到重情感;從重結果到重過程;從重教法到重學法;從重繼承到重創造。

(五)掌握新的教學技能

以前的課程統一內容、統一考試、統一教材、統一標準,教師依賴教科書,影響了創造力的發揮。新課程賦權給教師,使教師可以自己支配的因素大大增加了,教師的創造力獲得釋放,隨著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和彈性加大,教材開發的空間加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利用信息技術,采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決定教學組織形式。為此,教師還需有一定的課程整合能力、課程設計開發能力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而對教科書的依賴將越來越低,進行課程資源開發的程度將越來越高。

(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探究創造的素養

在新課程的建設過程中,從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到課程資源的開發等,都是前所未有的創造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科學探究去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創造性地發現和解決問題,共同創建起新的課程體係。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教育教學探究創造的素養,積極投身到新課程改革之中,為新課程的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總之,新課程改革向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學內容的飛速翻新,教學方法的日益進步,教學手段的逐步現代化以及終身教育觀念的逐步深化,要求教師不斷地重新學習,接受在職教育,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地提高教育教學專業水平。

角色理論

角色理論是社會心理學中的非常重要理論,是用角色來理解個人社會行為的理論,即可以按照人們所處的地位、身份並根據人們對角色的理解、期望和要求以及對社會互動參與者起作用的有關群體來解釋人的社會行為。社會角色是由根據社會文化規定的,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在學習和掌握角色規範中實現的。角色理論包括角色知覺、角色技巧、角色期待、角色規範、角色緊張、角色扮演、角色行為、角色衝突、角色學習和角色訓練等內容。它主要強調人的社會行為的影響,而不是心理影響,認為人既是社會的產物,又能對社會做出貢獻。

一、角色與角色扮演

角色又叫“腳色”,它原來指的是戲劇舞台上的特殊人物。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德(G.Mead)首次將角色概念引入社會心理學理論中,稱為社會角色。社會角色是根據人們的社會地位決定,是社會所期望的行為模式,它包括三種基本含義:一是它是一套社會行為模式,每一種社會行為都是特定的社會角色的體現;二是由人們的社會地位和身份所決定的,角色行為真實地反映出個體在群體生活和社會關係中所處的位置;三是符合社會期望的,按照社會所規定的行為規範、責任和義務等去行動。任何一種社會行為,不僅反映出角色扮演者的社會地位及身份,而且體現出個體心理、行為與群體心理、行為及規範之間的相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