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刺激--反應理論與認知理論這兩大思想體係長期角逐的過程中,近二三十年來又產生了不少新的學習理論和流派,如折衷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等,使現代學習思想日益豐富。而這些學習理論在眾多主要問題上的揉合與趨同,正反映出當代國外學習觀的基本特征。
當代國外學習理論各流派共同關心的八個問題:在學習活動中人的主體價值;理解在意義學習中的地位;學習的準備狀態;強化在學習中的作用;情感的調控功能;學習中的創造性問題;對學習的評價;人際關係對學習的影響。學習理論各流派在這些問題上認識的趨同,反映出當代國外學習觀的基本特征,也可為我們建立中國學習理論體係提供借鑒。
(一)突出人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價值
由於心理學是學習理論的主要基礎,因而,各種學習思想流派的產生也同心理學一樣發端於對學習主體--人的不同認識。
在學習理論中,一般把刺激--反應理論界定為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作為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又有以桑代克、華生為代表,以(刺激)--R(反應)為模式的早期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以斯金納為代表,以R--S為模式的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之分。盡管桑代克認為動物的學習是無意識的,人的學習則是有意識的,“人的一切學習,甚而至於一切行為,無不是選擇的,”盡管斯金納也指出:“一種適當的行為科學必須考慮有機體皮子之內所發生的事件”,然而, 總的來看,這些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都在不同程度上把學習的主體--人視為被動的“機器”,貶低或否定人的意識在學習中的能動作用,而以人的行為代替意識,甚至將人的學習與動物的學習等同起來,混淆了人的學習與動物的學習在本質上的區別。因此,這一理論遭到眾多學習流派的批駁和反對,其發展陷入窘境。
隨著心理學、生理學、“三論”、哲學等的發展,當代國外學習理論愈來愈強調人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價值和能動作用,認為人不是被動、消極的客體,而是具有充分主動性和能動性的“自主人”,人的需要、動機、目的、意識、認知結構、能力、價值觀等是學習的前提條件和決定因素。因此,教與學的活動必須尊重學習者身心發展的水平和特點。當代認知學習理論從人類學習的社會性、目的性和意識性等基本特征出發,提出學習變化的實質就是具有內在邏輯結構的材料與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關聯起來,新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新材料在學習者頭腦中獲得了新意義的過程。這一認知過程包括感知、領悟和推理等重要心理環節。因此,學習離不開人的意識和原有的認知結構,是一個主動的認識過程。正如布魯納所強調的那樣:認識過程是人主動地對進入感覺的事物進行選擇、轉換、儲存和應用的過程,是主動地學習環境、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的過程,人的動機、思維和經驗在其間起重要作用。奧蘇貝爾也明確指出,學生是積極主動地接受。這就高度地評價了人在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盡管托爾曼、加涅、班杜拉等的折衷主義的學習理論在對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進行一係列改良的同時並不完全放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思想,但他們卻肯定了人的內部因素(如注意、動機、意願、期望、能力等),對學習有製約作用。托爾曼的學習理論就首先在S--R中加進了目的與認知這樣一些“中介變量”,認為人的學習不是盲目的、機械的,而是根據對情境的認知。加涅則十分重視學習者已有經驗的準備,主張新的學習一定要重視並適合學習者當時的認知發展水平。在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中還特別強調人的學習有使用象征性符號的非凡能力,有自我調節和控製的能力,認為:“絕大多數外部影響是通過認知的媒介過程對行為起作用的。認知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們觀察到哪些外界現象,它們是怎樣被觀察的,”“通過工具條件化、經典條件化所廢除和懲罰引起的行為變化都是由大量的認知因素加以調節的。”這便從不同的側麵承認了人的學習具有目的性、能動性以及內部因素對學習的製約作用。基於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指導思想,當代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則更加重視人的尊嚴和價值,它以意識經驗為出發點,強調人的主動和自由,主張潛能的充分發揮和人格的發展,並提出必須尊重學習者且以學習者為學習活動的中心,必須堅信任何正常的學習者都能發展自己的“潛能”並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必須重視學習者的意願、情感、需要、價值觀等。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的潛能和價值與社會環境的關係是一種內因與外因的關係,潛能是主導因素,環境的作用隻在於容許人或幫助人實現自己的潛能。羅傑斯就認為,人的本質是主動的、能動的,人的行為(包括學習)受自己意誌、價值觀的驅動和維持,而不受外在因素的支配,人的主動性、能動性是通過內部控製才得以實現的。馬斯洛則提出,人有一種對理解、組織、分析事物,使事物係統化的欲望,一種尋找諸事物之間關係和意義的欲望,一種建立價值體係的欲望,這些欲望使人的學習表現出高度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因此,教與學的活動必須重視學習者的觀念、意願和情感,必須尊重學習者的需要、人格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