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聶拉木縣的城郊鄉野、村邊寺旁、山尖溝端,均可看到一堆堆用石片壘起的石堆,藏族人民稱其為麻尼堆。聶拉木縣城的3處麻尼堆位於充堆鄉政府門口附近,每處麻尼堆由成千上萬塊石片組成,上部放有十幾個大而粗壯的犛牛角。按藏族風俗,不論男女老幼,無論徒步或騎馬,隻要負重從堆前經過,均需按順時針方向繞其左側轉過,有些當地群眾甚至要轉上數圈,以求消災免禍,健康長壽。
麻尼堆對內地人也是頗有吸引力的。今年9月,毛毛細雨,時斷時續。山東省委組織部《黨員幹部之友》和《山東畫報》雜誌社的記者到聶拉木縣拍攝我市援建的蔬菜大棚,正好途經這3處麻尼堆,他們幾人頓感喜出望外,拿出照相機仔細地拍照,我給他們打雨傘的時間足有半個小時,胳膊都有點麻了。他們為什麼對麻尼堆情有獨鍾呢?顯然的緣由是:麻尼堆是藏族人民絢麗多彩地文化藝術寶庫,凝聚著世世代代藏族群眾的聰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聶拉木縣城西南部的這3堆石片,每塊石片上均刻有藏文。據當地群眾講,石片上多刻有經文或“六字真言”,還有的石片刻有花、鳥、獸、魚、龍、日、月、人身像等。這些石片雖然經曆了千百年的風雨滄桑,但字畫仍清晰可辨,許多雕刻品形體準確,線條明快,刀法嫻熟,形象逼真,活靈活現,風格多樣。它不僅對研究聶拉木縣的曆史用途極大,也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自然引起人們的關注。
(1996年《煙台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