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說,山東移民關東,促進了東北諸省的經濟發展,促進了漢民族與東北少數民族的融合,使得東北人口分布趨於合理,增強了邊疆防禦力量,對抗擊日寇侵略、對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山東移民對東北影響最大的當屬齊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闖關東的山東移民,尤其是膠東人,人多勢眾,“聚族而居,其語言風俗一如舊貫”。麵對齊魯文化撲麵而來,關東文化不可能沒有“土客”矛盾,遼寧《安廣縣鄉土誌》載:“縣屬未經設治以前,蒙古未諳耕種。徒資牧養,一片荒蕪。嗣經漢民來境墾種,公旗獲租利。然因族類各異,言語不通,情意未能浹洽,蒙古多欺淩之……迨光緒三十年,奏準委員勘荒,招戶領地。客民聞風而至……蒙古亦漸事稼穡。”
齊魯文化的精髓即儒家學說、孔孟之道,崇尚“學而優則仕”,講究仁義禮智信和道德、孝道。特別是膠東移民,原來在家鄉半年糠菜半年糧,無力讓子孫攻讀詩書。闖關東之後,解決了溫飽問題,就開始請人教書,謀取功名了。《福山縣誌》載:巴從周,原籍福山巴家寨人,清道光十一年(1832)進士,祖上自清初遷居奉天(今沈陽)。李緒昌,原籍西埠莊人,清同治四年(1865)進士,授工部主事,祖上自清初遷居遼陽。肖憲章,原籍永福園人,清同治九年(1870)進士,祖上自清初遷居遼寧複縣。李秉衡,原籍桃園村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舉人,官至山東巡撫,祖上自清初遷居遼寧海城。呂賡堯,原籍大沙埠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貢生,祖上自清初遷居奉天。還有劉樾、李德輝、鹿鍾之、王鵬程、鹿德晉、鹿燕平、杜景衍、張毓森、郭惟、肖麟年、李貴昌、牟寶琪、林萬濤、鄒子經、王成法、孫德章等清代舉人,其祖上均於清初遷居關東地區。而他們在外任官、告老還鄉後,又把全國各地的良好風尚、優秀文化、先進技術帶回東北,促進了東北的繁榮昌盛。
民以食為天。福山到明末清初,已經製造出精美、實用的烹飪器具,運用蒸、煮、燉、燜、炒、溜等多種技法,形成獨具特色的魯菜文化。大批膠東人闖關東,也把當地的飲食文化帶到了東北地區。在東北諸省,福山幫口、魯幫菜獨領風騷。僅大連市就有福山人開辦的著名飯店群英樓、登瀛閣、太華樓、杏樂天飯莊等。以福山菜第一代傳人趙文藻、第二代傳人柳樹勤、第三代傳人趙文閣、第四代傳人於國貞等人為代表的福山籍廚師名聲鵲起,譽滿東北。
從曆史上看,過去的遼東半島南部歸登州府管轄,同窗秀才、舉人眾多,彼此互通有無,關係密切。從地緣上講,膠東與遼東半島是首都北京的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兩地的自然、環境、氣候極其相似,農林牧漁業生產條件相差無幾,風俗習慣如同一輒,甚至達到榮辱以共、肝膽相照、同甘共苦的地步。1871年,美國傳教士約翰?倪維思自美國返回福山縣轄煙台時,始栽西洋蘋果、大櫻桃。由於兩地親友眾多的緣由,很快在膠東與遼東半島傳播開來,成為中國蘋果、大櫻桃的主產區。
而過去闖關東的膠東人後裔,則乘改革開放東風,又源源不斷地回流到煙台等地,成為膠東現代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