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在那坡?大槐樹下老鸛窩。這些傳說集中在福山人腳小趾趾甲複形、走路背手、大小便稱解手等來曆上。元朝未年,山東兵荒馬亂,水災頻頻。膠東更是餓殍遍野,荒無人煙。《福山縣誌》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福山有5597戶、46845人(包括芝罘區,煙台經濟技術開發區諸村、原蓬萊市大季家鎮除外)。明朝建立後,著眼於恢複生產,采取移民墾荒之法,把人多地少的山西、河南等地民眾移往山東、河北等省。
《洪洞縣誌》載:“明洪武、永樂年間,屢移山西民於北平、山東、保安等處,樹下為薈萃之所”,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遷徙”,並在“廣濟寺設局駐員,發給憑證川資”。又載:廣濟寺旁有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陽關古道從樹蔭下通過。明初移民時,便在寺旁槐樹下集中押解起程。也就是說,大槐樹本為移民集中場所,並非家鄉住址。清末,洪洞縣賈村景大啟在山東曹州為官。當地人知其為洪洞縣人時,倍感親切,皆曰先祖從洪洞大槐樹下遷來。其他在外為官的洪洞縣人深有同感,便募銀在古槐樹下建碑亭、茶室、牌坊,以作紀念。但是,此時的廣濟寺和大槐樹早被汾水衝毀。同根孳生的二代古槐也已幹枯。同根孳生的三代古槐卻枝繁葉茂。可謂嘉樹延年,代代銜接。
明初為順利移民,朝廷曾頒布係列優惠政策,如:發放棉衣、路費、安家費;到居住地可“自便置地耕種,免其三年稅賦”;減輕移民徭役,等等。據說,當時眾多移民並不願意離別故土,官府就采取欺詐的辦法,張貼告示說不願遷徙者到大槐樹下報名,須在3日內登記。願意移民者在家等待。把黎民百姓騙到一起,強行登記,發給憑照。人們對告示深信不疑,很快聚集了成千上萬人。隻聽官員宣布:“皇帝詔令,凡來大槐樹之下者,一律遷走。”為防止逃跑,就在移民的腳小趾上砍一刀作為記號。至今,福山人的腳小趾趾甲複形,源自這一說法。當然,外傷不會遺傳。移民後裔的這一共同特征,尚需遺傳專家研究定論。不過,官府為防移民逃離,確實是反捆男女,拴上長繩,百人一隊,要動都動,欲停皆停。移民們一步一回頭,遠遠隻能看見大槐樹和老鸛窩。所以,福山人行路總是背著手。當時,最麻煩的算是大小便了。這樁事不同於吃飯睡覺,不能統一行動。一人大便或小便,得先報告,鬆綁解手,才能進行。解繩子次數愈頻愈費時,官兵也隻好不厭其煩。習慣成自然,久而久之,隻要聽到有人喊叫:“俺要解手”,就知道是要大小便了。“小解”則專指小便。他們來到異地安家,均在村頭栽棵槐樹,以寄托思鄉之情。當子孫問起家鄉何處時,就籠統地說是山西洪洞大槐樹、老鸛窩了。至今福山流傳著一首民歌:“拉大鋸、割大鋸,割倒姥娘大槐樹。槐樹倒了,舅舅跑了……”據調查,福山現今仍有古槐26株,棵棵讓人們依稀記得祖先當初的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