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齊都臨淄的稷下學宮,是當時學術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諸子百家爭鳴的重要場所。稷下學宮的創建,稷下百家爭鳴的展開,不僅形成了先秦百家爭鳴的高峰,促進了學術思想的繁榮,而且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一)稷下學宮的建立與發展
稷下學宮始建於齊桓公田午時。“齊桓公(田午)立稷下之宮,設大夫之號,招致賢人尊寵之”(徐幹《中論·亡國》)。齊桓公田午是田齊的第二代國君,公元前374年至公元前357年在位。稷下學宮即創建於田齊桓公執政時期。當時,由於田氏代齊的時間還不久,新生的封建政權有待鞏固,而人才又十分匱乏。於是桓公田午繼承齊國尊賢納士的優良傳統,在齊都臨淄的稷門附近建起了巍峨的學宮,設大夫之號,招攬天下賢士。這時的稷下學宮尚屬初創階段。隻是到了齊威王、宣王之際,隨著齊國國勢的強盛,才得以充分發展達到鼎盛階段。
齊威王當政,在鄒忌等人的輔佐下,采取革新政治、整頓吏治、發展生產、繁榮經濟、選賢任能、廣開言路,擴建稷下學宮等一係列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措施,終於使齊最強於諸侯,稷下學宮也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階段。《風俗通義·窮通》說:“齊威、宣王之時,聚天下賢士於稷下,尊寵之,若鄒衍、田駢、淳於髡之屬甚眾,號曰列大夫,皆世所稱,鹹作書刺世。”由此可見,稷下學宮在齊威王時有了很大發展。
公元前319年,齊宣王即位。當時齊國的綜合國力迅速壯大。
齊宣王在位期間,借助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一心想稱霸中原,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為此,他像其父輩那樣廣招天下賢士而尊寵之,大辦稷下學宮。為稷下學者提供優厚的物質與政治待遇,“開第康莊之衢”,修起“高門大屋”,政治上,授之“上大夫”之號,享受大夫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待遇。勉其著書立說,展開學術爭鳴,鼓勵他們參政、議政的熱情和積極性,吸納他們有關治國的建議和看法。因此,吸引了眾多的天下賢士彙集於稷下。這一時期的稷下學宮,在其輝煌的曆程中,發展到最高峰。《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說:“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鄒衍、淳於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次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稷下學士複盛,且數百千人。”這即是說,繼齊威王時稷下學興盛之後,齊宣王時再度興盛起來,而達到鼎盛時期。這種盛況,既是齊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產物,也是當權者重賢用士,思想開放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二)稷下學宮的功能
1.稷下學宮的詢議功能
稷下學宮是齊國君主谘詢問政及稷下學者議論國事的場所。齊國執政者不惜財力物力創辦稷下學宮,實行各種優惠政策,招攬天下有識之士,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利用天下賢士的謀略智慧,為其完成富國強兵、爭雄天下的政治目標服務。因為他們懂得:“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榮名者,必尊賢而下士致遠道者托於乘,欲霸王者托於賢”(《說苑·尊賢》)的道理。而被稷下吸引來的稷下學者都有著積極參與現實的功業思想,他們高議闊論、競相獻策,期望自己的政治主張被齊國執政者所接受、采納。《新序·雜事》說:“稷下學者喜議政事。”《史記·孟荀列傳》說:“自鄒衍與齊之稷下學者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幹世主。”
齊王向稷下學者谘詢國事、天下事,使得稷下學者發揮了智囊團的作用,稷下學宮也因此成為一個政治谘詢中心。例如,淳於髡曾用隱語諫威王,使之戒“長夜之飲”,從消極悲觀中振作起來,親理國政,奮發圖強;他又以“微言”說齊相鄒忌,敦促其變法革新。齊宣王與孟子曾多次討論政事,探求統一天下的途徑。王鬥曾直麵批評宣王“好馬”、“好狗”、“好酒”,獨不“好士”,直到宣王認錯、改錯為止,“舉士五人任官,齊國大治”(《戰國策·齊策四》)。這些都顯示了稷下學宮的政治功能。稷下學者進言,齊王納言,是稷下學宮作為政治谘詢中心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