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但幅員遼闊,曆史悠久,而且民族眾多,但是,在中國少數民族中,除部分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外,一般都有“無酒不成禮”的傳統待客心理,而且少數民族在飲酒時很講究敬老的禮節。
1.蒙古族待客酒俗
蒙古族曆史悠久,是一個熱情好客、講究禮儀、胸懷坦蕩的民族,至今保持著一套特有的民族禮儀。酒被蒙古人看作是表達禮儀的佳品,祭敖包、祭奠、婚喪、得子、壽誕時必有酒;故人重逢、賓客造訪、家人團聚時也都以酒表達情誼。蒙古族好飲酒,男女喜飲奶酒,且有大碗喝酒的豪俠風度。飲酒有未飲先酻(祭祀)的禮數。“凡飲酒,先酻之,以祭天地。”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61年在內蒙古寫下的一首詩中寫道:“主人好客手抓羊,乳酒酥油色色香。祝福頻頻難盡意,舉杯切切莫相忘。”這首詩非常生動地描繪出草原上的人們用奶酒、手把肉款待客人的場景,展現了蒙古族真誠、豪爽的酒文化。
俗話說:“無酒不成席。”蒙古人對長輩和客人極為尊重和熱情,所以當長輩和客人上馬、下馬、進門、迎接、送別時,都要敬酒,有時還要唱上一段精彩的敬酒歌。例如送客人上馬時,要敬上一杯“馬鐙酒”,祝願客人喝了酒後腿上有勁,一路順風。蒙古族有客來必定會熱情款待,宴飲必備各種酒,獻上純淨的馬奶酒和各種肉、乳食品。主人和客人必須暢飲,“男女雜坐,更相酬勸不禁”,“客飲若少留涓滴,則主人更不接盞,見人引盡則喜”,“必大醉而罷”。他們認為,“客醉,則與我一心無異也。”來客後,不分主客,誰的輩分最高,誰坐在上席的位置。客人不走,家中年輕媳婦不能休息,要在旁聽候家長召喚,隨時斟酒、添菜、續菜。
遇到尊貴客人時,蒙古族敬酒還要實行“德吉拉”禮節:主人拿來一瓶酒,酒瓶口上糊有酥油,先由上座客人用右手指蘸瓶口上的酥油往額頭上一抹,客人依次抹完,主人才拿杯子斟酒敬客。客人這時一邊飲酒,一邊說些吉祥話或唱歌。牧民招待客人喝茶叫“淺烏”,當主人給客人敬茶時說聲“淺烏”,客人如客氣說不喝,主人則認為客人不喝酒或不好喝酒,就不再給酒了。
蒙古人在敬酒時,也常有“借花獻佛”的習俗。例如當主人敬給客人一杯酒時,客人也可以借主人的酒,敬給其他人,以表達尊敬和友好的感情。不過,蒙古人去作客或是看望老人時,從不空手,往往都要帶上酒或其他食品。
客人在酒宴上要遵照蒙古族習慣,主人敬茶時要少喝點,停會兒再喝,不必客氣。此外,敬客人酸奶子時,主人要放在客座中間,先由長者端起來喝,碗內喝完,主人再斟滿,依次輪番飲用。但第二次輪飲時要表演一個文藝節目,之後主客才共同進餐。
在進餐時,客人用雙手或右手接過酒後,不能馬上一飲而盡,而是用右手無名指蘸酒向上“三彈”,即一是“願藍天太平”,二是“願大地太平”,三是“願人間太平”。蒙古人用酒寄托了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和願望。主人敬的三杯酒,客人把前兩杯各抿一抿,第三杯全部喝完。如果客人確實不能喝,將三杯酒各抿上一口,以示對主人的謝意和以誠相待的真情。喝完主人敬的酒後,客人向主人回敬酒,有些地方客人把主人敬的酒喝一口之後,回敬給主人,表示敬意;也有些地方講究敬兩杯酒。
蒙古人待客時主人經常要唱敬酒歌敬酒,一支歌客人要喝一杯酒,使之不能拒絕。蒙古族認為讓客人酒喝得足足的,才能讓自己心意盡到,所以主人家從老到少輪流向客人敬酒。客人不喝下去,主人就要一直唱下去,直到客人喝下為止。
蒙古族的酒文化中,酒和歌總是相伴的。美酒和歌聲是草原人款待客人的最高禮節。婉轉的歌聲融入酒香,讓人心曠神怡;醇香的美酒融入深情的歌聲,讓人開懷暢飲。在歌聲中舉杯,在飲酒中歡唱,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蒙古族酒文化的魅力。蒙古族在酒席上唱的祝酒歌數不勝數。《金杯銀杯》激越優美、熱情洋溢、節奏歡快;《銀杯》展現了蒙古族高雅的禮節和深情厚誼;《宴會歌》表達了舉杯同慶的心願,讓人們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中;《請喝一杯馬奶酒》既反映了草原人的真誠,又讚美了家鄉的吉祥聖潔。
祝酒歌
金杯銀杯斟滿酒,雙手舉過頭
炒米奶茶手扒肉,今天喝個夠
朋友 朋友,請你嚐嚐
這酒純真,這酒綿厚
讓我們肝膽相照,共度春秋
在這富饒的草原上,共度春秋
金杯銀杯斟滿酒,雙手舉過頭
載歌載舞慶佳節,今天喝個夠
朋友 朋友,請你嚐嚐
這酒純真,這酒綿厚
讓我們心心相映,友誼長久
在這嶄新的生活中,友誼長久
這些歌,給人愉悅、舒暢的感覺。一首首優美的祝酒歌,讓人們沉浸在歌聲中,即使不飲酒也會被歌聲陶醉。
2.藏族飲酒風俗
藏族有著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開始釀酒,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藏族酒文化。生息於巍巍雪山、莽莽草原的世界屋脊之上的藏族,生性豪放、熱情,有著懂禮貌、節儉的美德。因此,藏族人普遍愛飲酒,但絕不酗酒;平時一般不飲酒,但飲起來卻總要酣暢盡興。酒對藏族人來說是喜慶的飲料,絕無消愁解悶的用途。
藏族飲酒的禮儀和習俗極為豐富。每釀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後依循“長幼有序”的古訓首先向家中的長才敬酒,其後家人才能暢飲。在節日婚慶或眾多人聚會場合,飲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長者敬獻,然後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應用雙手捧酒杯舉過頭頂,敬獻給受酒者,特別對長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雙手接過酒杯,然後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無名指輕輕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彈一下,如此反複三次,有的人口中還要輕聲念出“紮西德勒平鬆措……”等吉樣的祝詞,然後再飲。彈酒三次是對天、地、神的敬奉和對佛法僧三寶的祈祝。
飲酒時不能一飲而盡,而要遵循“鬆珍夏達”的“三口一杯”製。在彈酒敬神後,受酒者應先飲一口,敬酒者續滿酒杯,受酒者再飲一口,重複三次,受酒者第三次飲一口斟滿後將杯中酒一飲而盡。滴酒不剩者,才是最有誠意的。聚會飲酒時酒器是大家共用的,能在一起飲酒者,其關係可視為一家人,親同手足。因此飲酒時不能分用酒具,否則被視為見外或瞧不起。在過去,屠夫、鐵匠等從事“下層職業”者一般不與大家共用酒杯,他們總是自帶碗杯,各自單獨飲用。
有酒就有歌,聚會飲酒時,歌是必不可少的。向他人敬酒時,敬酒人一般要唱酒歌。若不唱,受酒者可以拒絕飲用。敬酒人獻上酒,受酒者接過酒杯,即可要求敬酒人唱酒歌。有時敬酒者斟滿杯中酒,走到賓客前即開始唱酒歌,唱到一半時,再將酒杯敬上,唱完酒歌再履行彈酒儀式及飲酒。在許多地區還流行罰酒製度,一般分“角羌”、“過羌”、“替羌”等形式。所謂“角羌”意為快酒,即在敬酒者尚未唱完酒歌之前,飲酒人提前將杯中酒過快飲幹。唱酒歌時,杯中沒酒被認為是不禮貌的,故而需罰酒一杯。所謂“過羌”意為慢酒,即在敬酒人已唱完歌之後,飲酒人還未飲完杯中之酒,被視為反應遲鈍,也要罰酒。“替羌”意為滴酒,即在敬酒者唱完酒歌時,飲酒人也正好將杯中酒飲掉,但在杯底還剩有少許酒,哪怕是幾滴,也要罰酒。人們認為杯中剩酒,是對敬酒者的不尊重或是無誠意,對這樣的人要給予懲罰。不會飲酒的人,可以說理由,一般不會強迫飲酒,而藏族社會上很少有不會飲酒之人。如果敬酒者唱過酒歌後,有人偷偷地將酒灑掉,將被視為極端無禮的行為,會招致嚴厲的的處罰。以上罰酒是對飲酒者而言的,若敬酒人唱酒歌時將歌詞唱錯或是忘記歌詞等,也要罰酒一杯。有時,敬酒者唱的酒歌極其出色,飲酒人可以接過酒杯,反過來向敬酒者獻酒,這杯酒則稱為“勒羌”,意為好酒,表示對敬酒者歌唱的讚賞,在座者會一致要求唱歌者飲下這杯好酒。
飲酒接近尾聲時,若將酒器中的酒倒在酒杯中,正好滿了,則為大吉大利的征兆。酒器中往往還能空出幾滴酒,則將其倒入手中,抹到自己的頭頂上,認為會給自己帶來福分與吉祥。飲酒給歡聚的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人們會想方設法製造各種機會使對方陷入圈套,讓他多喝酒,或是多唱酒歌。
藏族酒歌曲調悠揚,優美動聽,內容多為祝福,讚美之辭。敬酒人有時邊唱邊舞,聲情並茂,也有即興演唱的,詼諧幽默。
要麼就請喝酒,
要麼就請唱歌。
飲酒唱歌之間,
任你挑選一個,
請聽吧,文成公主,
請喝吧,倫波噶瓦。
要麼飲酒,要麼唱歌,二者必居其一。酒歌還請出了最受藏族人敬愛的文成公主和名臣噶爾·東讚域鬆來勸酒,不善飲酒者也定會舉杯豪飲。
我們在此相聚,
祈願永不分離。
祝福聚會的人們,
永遠無災無疾。
這是一首流傳很廣的酒歌,在西藏各地都能聽到。酒歌歌詞簡樸卻飽含深情,表現了人們對歡聚的祈盼與珍視,並表達了人們對無病無災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深深祝福。
3.苗族飲酒習俗
酒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東西。從家中的每日三餐到辦喜事、喪事,乃至大型的民族節日活動,喝酒都是人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客人來了以美酒相待,是一種神聖而不可改變的待客禮節。你如果來到了苗寨,那裏的苗族人民必定會拿出自家親自釀製的各種酒來款待你,讓你感受到苗族人民的純樸和熱情。
苗族人熱情好客,有“以酒待客”的習慣。對苗族人民來說,招待一個客人,可以無肉,但絕對不可以無酒。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酒充當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交際角色。用美酒盛情地來款待遠方客人,把客人做為親朋好友來看待,是苗族人民至情至義的人性的體現。
苗族人民以酒待客時,不能先端飯碗,而是要先把酒喝夠。開席後,首先是由主人給每個人斟酒,各自喝幹兩杯。其次由主人給大家敬酒,也是每人敬兩杯。敬酒時,敬酒者必須雙手端酒杯,先敬最老者和長輩。若在座的最老者與大家年齡懸殊較大,則不管他是主人客人,也不管他是長輩晚輩,都先敬他;若在座主客年齡相仿,則先敬自家主人。苗族一般敬酒是從自家長者開始。確定了先敬的人,就按正、反時針方向依次敬一圈,敬到最後一人,則由他與敬酒者交杯。交杯,就是兩人各自用右手把自己的酒杯交給對方,左手接過對方的酒杯,二人之間長者先喝,幼者後喝。有的地方還一二十個人圍成一圈,右手敬,左手接,相互交杯,俗稱“吃扯碗酒”。此後,大家可以隨意找人敬酒交杯。在敬過酒後,大家就可以吃飯了。飯後,又繼續喝酒,以酒作樂。喝酒的方式由大家決定,或交杯,或猜拳,或唱酒歌。大家吃飽喝足要收席時,還要喝一次“團圓酒”:大家各自拿起自己的酒杯,每人都把它遞給右邊的人,然後又接過從左邊遞來的酒杯。由於每個人都是右手拿著自己的酒杯,左手也扶住別人的酒杯,形成一個大圓圈。於是在一陣歡呼聲中,由歲數最大者先喝,大家一一把左鄰遞來的酒喝幹了。然後再按相反方向,又重複一遍。“團圓酒”象征著團結和睦。
苗族還有一種特殊的牛角酒,因以一種特製的水牛角作為酒具盛酒,故得此名。苗族人民隻有在重要的場合下才飲用牛角酒。例如在跳蘆笙和跳銅鼓的大型集會上,開場之前,安排有敬酒隊給客人和老人敬酒。敬酒的小夥子,手捧牛角,把酒灌得滿滿的,向場上的圍觀者敬酒。圍觀者們,有的相迎,有的回避,人聲沸騰,好不熱鬧,給集會帶來了熱烈的氣氛。
接親嫁女也喝牛角酒。苗族結親,無論男子迎親、新娘出嫁或新娘回門,都有一隻浩蕩的隊伍。要迎接這隻浩蕩的隊伍,主方就會安排布置三四桌至十二桌不等的“酒卡”,給客人敬酒。這些“酒卡”從家門或寨門設起,隔一段距離擺一張桌子,每張桌子擺上肉和酒,有兩位身著盛裝的姑娘守候。客人們要到達主人家,必須一一地闖過這些關口,每到一張桌子兩位姑娘便一人端酒碗,一人拈肉塊,請客人喝一口酒吃一塊肉。因為以雙為吉,客人每張桌子都喝兩口酒、吃兩口肉才得過關,故稱為“攔路酒”。除了結親嫁女,在別的情況下,隻要是迎接團體客人,也常采用這種形式。“攔路酒”,多半是使用牛角為酒具,牛角吊在事先做成拱門的兩根竹子上,或吊在門兩旁。客人來了,順勢拿起牛角就可以斟酒敬酒。
敬牛角酒是種高規格禮節,敬酒的人也要有所選擇,一般派那種端莊健壯的男人或女人來守關口、敬牛角酒。在任何情況下,喝牛角酒都隻能用嘴接喝,不能用手接下來。用嘴喝每次喝一口即可以過關;而若用手接,敬酒人就會撒手,客人就非得把那整整一牛角酒喝幹不可。而一隻牛角,往往能裝一斤多酒。有些地區按古規,誰喝幹了牛角酒,牛角就歸誰所有。
4.土家族飲酒習俗
土家族是一個勤勞勇敢而又具有悠久曆史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湘、鄂、渝、黔比鄰地區,有著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濃鬱的民族風情。土家族人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絢麗多彩的土家族文化,特別是土家族酒文化,其曆史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文化內涵極其深厚。
俗話說:“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俗。”酒在土家族民俗事象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內容涵蓋了土家族農事節慶、婚喪嫁娶、生朝滿日、慶功祭奠、奉迎賓客等民俗活動的方方麵麵。離開了酒,這些民俗活動便無所依托。
在土家人人生曆程的各個階段的儀典中,酒都是中心物質,必不可少。土家族小孩出生要辦“祝米酒”。土家族相當注重為嬰兒舉辦誕生禮儀式,既祝賀新生命吉祥,又為產婦驅邪,帶有濃鬱的神秘色彩。嬰兒誕生後,第一個來產婦家的人,謂之“踩生”,產婦家要煮紅糖糯米甜酒雞蛋、泡陰米子茶,熱情招待“踩生”的人。嬰兒出生三日內,嬰兒的父親要帶一隻雞、一壺酒去嶽父家報喜,若生的男孩,就帶公雞;生的女孩,就帶母雞。嶽父家則根據性別備辦“打三朝”的禮品。小孩出生滿十天,產婦家還要大擺酒宴,為小孩辦“祝米酒”,請嶽父家及親朋好友前來祝賀,第一胎出生小孩的“祝米酒”會特別熱鬧。小孩滿一歲,就要準備酒席辦“抓周酒”。嶽父家在小孩滿周歲時要準備各種禮品,如玩具、書、食品等物,讓小孩自己去抓,謂之“抓周”,以此預測小孩的前途。如果抓到書,就象征著小孩前景美好。
小孩成年後就要辦“成年酒”。土家族成年禮與周代風俗“八禮”中的“成年禮”一樣,大多是酒貫其中,有聲有色。土家族的成年禮也稱冠禮,一般在婚禮前一天舉行,新人穿上新衣新褲新鞋,包上新包頭,先舉行祭祖儀式,然後擺酒宴,男的請九個小夥子陪侍,女的請九個未婚姑娘陪伴,以酒慶賀自己走向成熟。土家族人結婚要請人喝“喜酒”,婚姻的每一道程序都離不開酒,俗話說:“天上無雷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雙。”土家族未婚男女相戀一般都有媒人。媒人想為某兩家做媒,就示意兩家青年男女暗地相麵,雙方滿意,男方就正式請媒人到女方家求婚。女方同意後,男方便準備酒肉,請媒人送到女方家,女方就請內親外戚吃酒,名曰“放口酒”,吃了“放口酒”男方接著準備酒肉,由媒人送到女方家準備“討八字”。八字相合,男方就擇日定親,定親時又須給女方送酒肉、衣服、首飾等表示正式定婚,最後才能舉行婚禮。整個過程媒人起了重要作用,她是男女雙方的“傳話筒”和情感聯係的紐帶,因此在婚禮上男方要給媒人敬酒,謝媒人:“一杯酒,謝媒人,你把紅線牽;二杯酒,謝媒人,你把路兒跑;三杯酒,謝媒人,你把話兒傳;四杯酒,謝媒人,你把信兒捎……”酒將整個氣氛烘托得熱鬧非凡。新郎新娘拜堂後雙方同時奔向洞房,搶坐新床,爭取未來在家庭中的地位。奪床之後,夫妻共飲交杯酒,以酒寄托白頭到老和對愛情忠貞不渝的願望。土家族老人過60、70、80歲生日,兒女或孫子還要為他辦“壽酒”,邀請親朋好友前來慶祝,席間若無酒,子孫後代的忠孝之心和熱鬧氣氛就無法表達。
土家族重大節日和慶祝活動都離不開酒。土家族在春節、中秋節、重陽節和過年都要準備豐盛的酒肉,與親朋好友共度佳節。俗話說:“要喝重陽酒,土家寨子走。”土家族過重陽節特別隆重,他們用糯米和高粱拌菊花釀造的“重陽菊花酒”,香氣撲鼻。土家族過年,比漢族過年提前一天,即臘月二十九,稱為“趕年”。這一天是土家族最為注重的節日,也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年夜飯是一年最為豐盛的酒席,即使平時不喝酒,這一天也要喝點果汁酒或米酒,以示慶賀。吃完年夜飯,土家族還有飲酒守歲的習俗,除夕守歲飲的是“火塘酒”,邊飲酒邊聽長者用本民族語言吟唱歌謠,講述本民族所經曆的艱苦磨難和先祖們的創業曆程,在美酒中傳播著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
土家族在農事活動中也要辦酒,栽秧要辦“栽秧酒”,除草要辦“薅草酒”,打穀要辦“打穀酒”,以酒抒發緬懷先祖、追求豐收富裕和慶賀豐收的情感。土家族店鋪作坊開張,要辦“開業酒”、新屋落成要辦“上梁酒”。土家族的“上梁酒”別開生麵、意趣特別。上梁儀式上掌墨師一邊攀梯上梁,一邊吟誦著精彩的上梁詞。爬上屋梁後,又一邊喝酒,一邊讚酒肉:“美酒甜,美酒香,製造美酒是杜康,杜康造酒千家醉,一處開壇十裏香,平日拿酒待客人,今日拿酒點棟梁:一杯酒來點梁頭,主東發財揚九州;二杯酒來點梁腰,華堂落地萬年牢;三杯酒來點梁尾,地美人美萬事美。”隨後掌墨師便向人群拋粑粑,屋下的人們你搶我奪,好不熱鬧。舉辦“上梁酒”,一是為了慶祝喬遷之喜,二是為了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