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2)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信息領域有兩大技術迅速興起、蓬勃發展,並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席卷全球,把自己的應用擴展到國民經濟的一切領域,引起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還沒有過任何一種其他的技術能像這兩大技術那樣,在這樣短的時間內,以如此巨大的聲勢與規模把自己的影響擴展到全世界範圍,並對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打下如此深刻的烙印。這兩大技術就是“多媒體”與“因特網(Internet)”。

社會的網絡化,這是時代對我們的巨大挑戰。

在這一挑戰麵前,教育應當發揮何種作用呢?

事實上,不僅是計算機軟件專家比爾·蓋茨,更多的教育專家和學者也在20世紀末就預測和展望了21世紀的教育圖景。許多研究者指出:當計算機技術、交互式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絡得到長足的發展,並廣泛進入學校和千家萬戶後,教育傳播媒體已不再僅限於印刷在書本上的單一文字,還有融文字、聲音、圖形、動畫、影像為一體的電子教科書、多媒體軟件以及網上傳輸的影視節目、衛星節目和虛擬現實的學習環境等等;學習者將從網絡上獲取廣泛而豐富的教學知識和內容,獲得最優質的教學服務。由於網絡的逐漸普及,學校將突破明顯的校園界限,向無形的方向發展。對於學習者來說,所有的信息都是開放的,不受時空限製,也不受年齡、職業和條件限製,社會成員將能獲得更多的受教育機會。教育還將在計算機和互聯網絡的支持下,把學習時間、地點和進度的控製權交還給學生,徹底改變傳統課堂教學形式及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法,在主動的、開放的、交互式的學習中,真正形成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的現代學習方式。

教育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它由經濟基礎所決定。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者,研究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現象,不能不正視這一時代的基本特征。完全可以說,正是這種以計算機化、網絡化、數字化為主要內容的信息化,已經而且還將繼續影響和改變教育的發展軌跡。探討教育這種“社會現象”的發展規律,正如列寧指出那樣:“為了用科學眼光觀察這個問題,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曆史聯係,要看某種現象在曆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並根據它們這種發展去考察它現在是怎樣的。”

教育史學通常認為,人類曆史上的教育形態已經發生過兩次重大的變革,時間大體對應於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但是,人們對變革發生的原因,認識卻不盡一致。

教育形態的第一次變革起源於文字的出現。在文字產生前,人類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交流主要憑借語言、手勢和動作,缺少其他間接的媒體,這顯然要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教育勞動”雖然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勞動,但是它也必然遵循“勞動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這一原理。因此,中外教育史書都明確指出“文字是建立學校的先決條件”,這是因為“文字是當時記載人類總結的文化知識經驗的唯一工具”。沒有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中國的古漢字,教育隻靠人們的口傳身授,就不會有古代教育形態的產生。除了文字這種傳播媒體之外,手工書寫文字的工具也是古代學校教育勞動首先必須製造的教育物質條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使用這些媒體和工具的方法,是那時教育技術的重要內容。文字使教育從社會生活中逐漸分化出來,發展為相對獨立的活動領域和活動方式,最終形成了古代教育形態。也正是由於教育媒體和工具的落後,受教育的人數不可能太多,古代教育不可能脫離它的原始狀態。

然而,到了近代學校教育發展的曆史階段,教育媒體和技術的變化往往受到人們的忽略,或者被置於較次要的地位。教育史學的視角更集中在教育與文化、政治的關係層麵,集中在教育學理論建立和發展以及教育觀念的變化上。在人類從使用手工工具為標誌的農業時代向使用機器為標誌的工業時代轉變過程中,17世紀的教育史更關注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它標誌著教育學的誕生;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期的教育史則更關注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它標誌著教育學已成為獨立的學科,班級教學製度已逐漸走向成熟。

然而,支撐這一切的物質基礎是十分明顯的: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成書於1632年,在此之前的1456年,古登堡活字印刷的《42行聖經》已經出版,從16世紀始,印刷業在西方成為了一種固定的行業,書籍開始麵向大眾。有人估計,在古登堡之前,整個歐洲大陸隻有3萬本書,到1500年則有了900萬冊。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出版於1806年,就在19世紀初葉,因瓦特發明了蒸汽機,各種印刷機、鑄字機、造紙機相繼推出,使印刷、造紙、書籍等等行業過渡到了機器大工業生產的階段,書籍、課本、報刊被大量印製出版,廣泛傳播。若沒有書籍和課本等教育傳播媒體的率先變化,學校教育製度、模式以及它的教育學基礎都隻能是空中樓閣。誇美紐斯被推崇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在他的班級教學理論指導下,一個教師能夠施教數十名乃至數百名學生,但是,前提條件是“哥白尼”有了施教於數百名學生的印刷課本。因此,也應該得出類似的另一命題:印刷書籍和課本等媒體是建立近代學校教育的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