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某著名主持人成為四川師範大學影視學院播音主持係的“客座教授”,在首堂課上,該教授出現了將“棘(jí)手”說成“辣(là)手”的低級錯誤;2007年,素有“才女”之稱的台灣歌手將“羽扇綸巾”的“綸(guān)”念成了“lún”,之後,有人立即在論壇上直指其中文程度“連中學生都不如,愧對‘才女’這個稱號”;2008年,為了宣傳北京殘奧會而拍攝的MV《Everyone Is NO。1》,在歌詞裏“自怨自艾”這個成語,被唱成“自怨自艾(ài)”,但在新華成語詞典裏,“艾”在這個詞語中的讀音應該是“yì”……越來越多的公眾人物因為讀音問題被民眾批評、諷刺。
人們往往將這種情況與“學識”、“素養”等相聯係,這確實是原因之一,但並非是唯一的原因。著名學者餘秋雨的學識是毋庸置疑的,在主持中央電視台“青歌賽”期間,提及“仁者樂山”一詞時,把“樂(yào)”說成了“lè”;把杯水車薪的“車(chē)”念成了“jū”,一時間引來了十多萬條短信,內容都是指責餘秋雨不應該念錯字。而這一情況的出現則是因為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語音差別造成的。
有些人往往認為糾正字音是在“吹毛求疵”,但我們並不能否認讀錯字音給我們帶來的尷尬與麻煩——在交往的過程中,因為不注意姓氏的特殊讀音而叫錯人名的現象並不少見,若是在平常的交往中問題不會太大,若是出現在報名、投票等重要場合中,耽誤了大事則欲哭而無淚了。這種“誤事”的情況在火車站、汽車站也經常出現。某人要搭乘去往浙江麗(lí)水的火車,卻因買票時不知道地名的特殊讀音,而坐上了開往江蘇溧(lì)水的列車,南轅北轍,不僅費錢費力,更是費時費心。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的“白字先生”屢見不鮮。本書正是基於對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錯誤讀音進行摘錄、整理,繼而編著成的。在閑談讀錯字音鬧出的笑話之外,也要把因其帶來的尷尬與麻煩作為“反麵教材”,為讀者提個醒。
二生活中的和諧語言
“說話”是人類共有的特殊溝通才能,然而,是否人人“會說話”,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又耐人尋味——僅僅讀準字音是否就是會說話了呢?當然不是!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文化的國度,漫長的曆史文化帶來了獨具特色而又含義深遠的漢字。這些漢字與其說是一個個“豆腐塊”,不如說是文海中的一粒粒明珠。漢字的魅力不隻體現在自身的結構與意義上,更體現在其曼妙無窮、珠聯璧合的組合之中。若想使一粒粒明珠成為傳世之寶,要將其串聯在一起,成為珠串項鏈才可以。這就是“識漢字”與“會說話”之間的聯係。
你是否常常困擾於如何向心儀的對象表白愛慕之情、如何向情侶傳達自己的纏綿愛意;或是煩惱於卿卿我我之後的婚姻生活為何如此平淡、愛人為何變得這般不解風情;對於孩子的關愛是如此直白,卻又往往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在一些特殊而重要的場合,我們本來是想表達我們誠摯的問候與美好的祝願,但不知為何卻招來了當事者的白眼……這其中的尷尬與無奈都源於我們忽略了“串聯明珠的技巧”,即說話對象與說話時的具體語境等內容。
當我們注意到了上述幾點問題,我們就可以將美麗的明珠串聯起來,然後在工作、生活以及社交等各種場合“佩戴”。這是一種交往的能力,也是一種遊刃於社會生活的資本。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力求嚴謹、細致,但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紕漏之處,懇請廣大讀者給予批評指正。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