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鄭同學(2010屆)

錄取學校:芝加哥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

我的SAT分數很低,基本是學校的底線,並且我在申請大學之前沒有特殊的經曆,比如我不是學生會主席或者模擬聯合國最佳代表什麼的。更糟糕的是,我沒有好的寫作技巧來寫出一篇大學申請短文以彌補我低分帶來的不足。

然而,在Alex和Adam的幫助下,我們對所有的申請文書進行了細致的修改,來來回回大概修改了超過20遍吧。他們建議我重點描述我對於數學和物理的熱情(盡管我沒有拿過競賽的獎,但是從小喜歡小發明,並且研究一些有趣的數學理論,比如斐波那契數列等),並以“對知識的探索和熱情”為主題完成了P。S。的寫作。他們對我的關心就好像學長對於學弟一般,我每一個問題他們都會在24小時之內給予Email的回複。謝謝智夢的幫助,謝謝它幫助我實現了夢想。

Alex和哈佛大學的Chuck教授一起幫助我整理我的短文、準備大學麵試、辨別我的獨特優勢。通過和他們多次的深入交談,我意識到自身的特點並學會了如何去展現它們。智夢把一個原本非常痛苦的大學申請過程變成了讓人收獲頗豐的人生學習裏程。我很開心在這個人生最關鍵的時刻選擇了智夢!

姓名:尹同學(2013屆)

錄取美國大學:杜克大學

這五個月,與“聰明夢”共度

我對機緣巧合向來不太相信,但這種事情總是在發生。和智夢相遇應該算是其中一樁。

我其實很晚才下定決心走出國路線。高二暑假前總是為各種校內課業和活動所“束縛”,一直在糾結,一直都放不下。因此我深知“雙線作戰”的痛苦,課業會受影響,標準化考試也無法集中注意力去拚。盡管一直沒有正式做出決定,但在看到很多不公、感受到很多無奈後我清楚我已經逐漸能說服自己。(我並沒有說國內的教育有多糟,我也不會對此做出更多評價,因為我覺得自己在尚未充分了解情況前無權去挑起一場爭論。我更多地把它作為一個個人決定,考慮更多的是這個決定是否適合自己和自己是否願意承擔這個風險。)這件事就一直拖著,直到期末階段才正式去找中介。當時也有去了解其他中介,也考慮過DIY。那時總覺得需要找一個可以信賴的,而且也重視我的中介。可是後來明白很多事情不是因為有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有希望。所以當時時間緊迫,來不及多想就選擇了智夢,隻因海超給我的印象還不錯。當然也有部分原因是我和我的父母對這個領域並不了解。

總體說來我的標化準備日程相當緊迫,很多事都是速成或同步完成。7月的主旋律是備考托福。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考試。讓人欣慰的是我的起步還不錯,通過海超給我的測試覺得至少口語和寫作這兩大難關並不是特別困擾我。我一直覺得托福的準備需要長期的語言積累,這是短時間的突擊所無法促成的,高二時去考絕對比高一、初中要有優勢。所以我的優勢無非就是晚些考。掐指算算備考的時間也就3個禮拜,而且也不是說弄到天昏地暗,TPO也沒有全部做完,口語寫作練得不多,但很慶幸的是回報不錯。記得那次是在刮台風的天氣,我在家裏查成績,欣喜地和海超彙報。那是第一次覺得自己在出國考試方麵的努力也能獲得肯定。所以很多時候信心並不是由內憑空而生的,而是在足夠的外部肯定後催生的。

或許SAT的備考更接近一部血淚史。其實高二下學期有抽空去考過兩次。5月把SAT2的數理化搞定,6月試水SAT1,慘遭重創。後來想想自己單詞沒背全,模考從未成套完成,不被虐才怪。所以深切體會到SAT和國內的考試有那麼一點接近,那就是適當地逼迫自己去做是有作用的。正式係統性準備是從7月底8月初開始,所用的材料是一些較難的閱讀,那一開始感覺恐怖後來萬分珍惜的5本“神題集合”。剛開始的時候會感覺很是棘手,得依賴海超的講解,但隨著題量增加後愈發覺得這些我都能承受,對文章的理解(尤其是小說)也能夠把握到位,並且可以自主歸納一些技巧,或是和別人為某篇文章、某個觀點爭論。個人覺得這是共同努力的結果。一方麵自己有加大題量(試了很多老題,衝難度真心不錯)、閱讀量(短篇小說、議論文等)來練習,另一方麵海超的“虐人”課程還是起到了鞭策作用。高密度的練習持續到了9月中旬。然後模考逐漸成了重點。我個人始終覺得模考是一件很考驗自製力的事情,我們可以選擇成果的真實與否,而這也就使模考能夠調節我們的心理狀態,當然方法各異,用真相打擊一下自己,讓自己清醒,也可以用虛幻的東西蒙蔽一下自己,獲得些許安慰。個人覺得二者沒有什麼不妥,因為說到底考試的秘訣在於良好的心理狀態,如果準備充足,那又何必折磨自己呢?我在10月和11月考前都有減量練習,模考的成績也有浮動,但可能是因為自我期望並不高,每次正式考試都能讓我有一定的驚喜。可能最為難忘的是10月出分那天。由於史上規模最大的推遲浪潮,我的分數被推遲到第二天早上,迷糊地查分,半喜半憂地告訴別人結果,共同抱怨一下考試的不公平。但是後來想想這種抱怨是無意義的,做好自己就可以無怨無悔,何必活在某個評分係統的壓迫下,讓情緒被其左右。我更多珍惜的是備考時的專注和無所計較,這種對學術的單純追求其實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很難保持的。

再來說說文書吧。很多人會說我的材料幫了我大忙。其實說實話到現在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隻能說有一定聯係。當然我也很想和Admission Officer聊聊這個問題。因此我隻能如實將我的經曆和想法陳列如下。文書到底寫什麼,怎麼寫?或者說應該重點表現自己的哪些特質,如何表現?這個問題其實一直困擾著我,直到現在我也很難得出一個滿意的答案。但至少這五個月我和顧問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從最初的見麵了解情況,我就向海超、Peter分別闡述了自己的課外活動經曆。讓我頗感欣慰的是他們都認真聆聽了我的故事,事實證明真實反映情況有助於後續工作的展開。Peter和我一同總結了個人的學科興趣,海超則和我一同歸納了個人的一些特質。搜集個人資料的時候需要填冗長的表格,我個人對過度複雜和格式化的東西有些反感,因此有幸獲得“赦免”,而且真正體會到其實了解自我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我們做出的第一個嚐試是開辟一項新的活動,而它最終也成為了我很多文書的中心內容。8月份的時候我們鎖定了一家拆遷釘子戶,決定做一次個案專訪。我仍記得那天和海超、智夢寧波經理第一次去拜訪那位遭遇坎坷的老婆婆,讓我在萬分震驚中接受了殘酷的現實:如此殘破的房屋內一對母子竟然能生存數月。我一直覺得後來的探索是理所當然的。我們有拜訪過拆遷辦,我個人也多次回訪了解情況。最大的轉變,也是最初未曾想到的,就是那種為弱勢群體鳴不平的熱情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謀求雙方和解的耐心。現在想來還是有點同情那戶人家,有點厭惡政府官員的所謂“忙碌”,但政策實施過程畢竟不能因個案而違背公正,也不能因捍衛公正而傷害他人。雖然最後沒有追蹤他們的情況,但是每次拜訪時老婆婆的態度轉變和一次次的約定談判都讓我感受到局勢正向好的方向發展。對公共政策的再思考是我的個人陳述主題,或許是我成功的一個砝碼。當然這隻是一個猜測。

讓我真正勞心的是寫作過程。我還記得第一稿的寫作持續了數日,進度緩慢,不過反饋還是讓我看到一絲希望。之後的幾稿相對流暢。當然我們當時還有個備份計劃,參照某位民主人士的觀點,我寫過一篇較為激進的文章(最後隻采用了一小部分)。中間有個插曲,10月下旬原本我準備提前上交文書以獲得麵試優先權。但正是那天夜間海超和我交流說有些分歧,或許得重新考慮。我們最終奮戰數日合並了兩個版本,讓原先的那篇不再是空有探索曆程,而讓情感有了來源。那個對文書大動幹戈的禮拜過得極其緊湊,因為我們得再度審視原本引以為傲的文字,得反省、質問自我,為更好的表達方式而絞盡腦汁。

這裏還得提到其他的文書,例如課外活動小短文是關於模聯的(雖然有些俗,但是取的場景還是較為特別)、推薦信(有幸獲得杜克校友的支持,還有海超的額外非正式推薦信)等,應當都為我的材料增加了籌碼。上海的Angela也為我的文書和表格填寫提供了寶貴建議。或許我會不記得那時討論了什麼,但我會記得那段時光是在和海超、Peter一同改文章、談麵試經驗中度過的,為了共同的目標,我們做出過努力,結果給予了我們肯定,但留下的一定是過程的精彩。

我很想記錄下出結果的那天發生的事情,但我覺得那不是重點,而且喜悅被多次複製的結果必然讓人覺得索然無味。我想再次強調,我個人的申請經曆隻是一個參照,它不應當被效仿,因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光芒,我不能壟斷個性。我這裏所寫的,隻是為了紀念那份和海超、Peter、Angela等諸多讓我萬分感激的人在智夢度過的時光,以及那種為目標而拚搏的純真的熱忱。

姓名:薑同學(2012屆)

錄取美國大學:斯沃斯莫爾學院、聖母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紐約大學、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1.你能介紹下你的申請之路上印象深刻的幾個時刻嗎?

為了申請,我獨自前往康奈爾大學參加暑期課程,一方麵為了更了解美國大學文化,一方麵為自己的材料增色。在那裏我體驗到了非常獨特的美國教育,也看到了不同文化在其中的融合與交流。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大膽地展現自己,不僅在學習方麵如presentation上大放異彩,也在各種party和karaoke show上說唱,讓各國的同學看到了中國學生不一樣的一麵。在康奈爾交到的朋友,後來還帶我環遊紐約,幫我搞定住宿(一個同學的父親是酒店老板,免費offer我房間)。這次經曆的收獲遠遠超出預計,我對這個開放熱情的國家有了更多的喜愛,而同時我也能從更多的視角來看待很多問題(對essay很有好處!)

申請的結果也讓我印象深刻。本來覺得自己一定會去大U,但最後的選擇卻是我申請的唯一一所文理學院Swarthmore College。一開始還有一些猶豫,但是通過更多的了解還是決定了這是很好的歸宿。也許申請本來就是充滿意外的,而最終的結果也注定是一個大大的serendipity。

2.你覺得智夢給了你哪些幫助?

主要是比較personal的幫助,特別是和海超熬夜寫文章的經曆不是任何學生都有過的。海超的思維很有刺激性,讓我的文書更加多元化,對於他自己學校的了解更是讓我在Swarthmore的文書上有很大的優勢。

馬丁的選校建議也很有幫助,本來我沒有想過聖母大學,但是他強烈推薦了這個對我來說像underdog一樣的學校,並且做EA。我後來經過研究發現聖母其實是非常diverse的一所學校,各方麵都很優秀,尤其在美國人中口碑特別好。而我EA也順利被它錄取,因此在RD方麵可以盡情報各種牛校。當時馬丁的建議確實非常有效。

3.你給學弟學妹的建議是什麼呢?

多注重多元化地打造自己,不要光關注分數。今年有很多2300 最終隻能去20名以後的學校,清楚地說明了目前競爭的激烈。所以不要盯著SAT,寧可多一些SAT2或AP。活動方麵盡量別出心裁,不要總是那些老套路。文章要寫得真實,千萬不要虛假。

姓名:陳同學(2012屆)

錄取美國大學:斯沃斯莫爾學院

1.你能介紹下你的申請之路上印象深刻的幾個時刻嗎?

10月末趕Personal Statement,趕到第七稿左右的時候,馬丁等監督覺得我的文章沒有太大深意,隻是對課外活動的描述,缺乏獨立思考(in-depth analysis),因此決定打回重寫。於是為了趕ED連續熬夜,重新選題、定框架、成文、與顧問大量修改、加花修飾(如增加了一段書信體)。錄取時的興奮就表現在air mail via Swarthmore一文了。

2.你覺得智夢給了你哪些幫助?

海超幫我做了關於Swarthmore的mock interview,讓我知道了將要麵對的Interview的大概樣子。海超也幫我了解了許多關於Swarthmore的細節,比如某個課外活動的例子。其他瑣碎的就太多了,thanks for always be there for me。

3.你給學弟學妹的建議是什麼呢?

盡早規劃課外活動,深度、廣度並重。最好能有一條學術主線。比如我走的是環境方向,在高一、高二做過氣候酷派校園活動,並取得了一些獎項;之後去耶魯夏季學校上過Energy,Technology and Society,是一門環境科學的課,在獲得大量環境研究知識的同時獲得了A的成績和推薦信;高三上學期在SAT準備之餘參加了一次去寧夏的科考(這次經曆也成為了Per-sonal Statement的主題),這又與環境相關。因此我的文書、課外活動表中時時刻刻體現著自己的學術主線,在Why Swarthmore一文中又點明了自己對於環境科學、工程的學術興趣,並與Swarthmore的特色相掛鉤。我認為這樣的表現就會顯得很真實,而不像某些聲稱自己喜歡經濟但卻什麼都沒有做的學生。

姓名:沈同學(2010屆)

錄取美國大學:明德學院

大家好,我來自杭州,是一位將在2010年秋季赴美國Mid-dlebury College進行本科學習的學生。我的ED申請並不理想,以至於我一度喪失了自信。但是接下來我遇到了智夢。與智夢教育的合作帶給了我莫大的幫助。來自智夢的導師海超會認真地和我討論並幫助我修改essay。同時,他還循循善誘地教了我很多詞語的用法和段落的書寫技巧。更令我難忘的是我的導師還會積極地和我討論中美的文化差異以及中美對待事物的不同看法。與智夢的合作不僅僅是一個幫助我寫文章、做申請的過程,更是一個結交朋友、提高英語水平、拓展對世界的認知和重拾信心的過程!真的很感謝!

姓名:陳同學(2013屆)

錄取美國大學:鮑登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弗吉尼亞大學

回首再走

申請季也算是告一個段落了。申請的結果很重要,但申請的過程是收獲更大的一個步驟。回首便會覺得那個時候的日日夜夜的糾結是值得的。自我發現確實是一課,許久之前的某次演講比賽上,覺得這個命題無非就是要尋找自我,特立獨行。但真正思考起來,遠不止這樣。自我發現包括發現自己的閃光點,更重要的是接受並且正確認識自己的缺點的勇氣。在寫essay的時候需要嚴密的邏輯,一字一句的敲打使我們不能夠回避任何一個軟肋,無法逃避便勇往直前。學習的快感也是一大收獲,自由時間給我們靈魂以自治,大晚上還在激烈地爭論總是能讓我體會到AH-HAH moment的珍貴。同時,爭論也帶給我一些觀念的改變:評價或者自作聰明的反駁總是不難的,而逐漸攀升的自我身份認同和使命感是饋贈啊。

遺憾肯定是有的,最大的應該是我糾結萬分的標化,因為對現實原因的臣服,我失去了很多機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辯論。不過現在看來也就是過往的一朵小浮雲了吧,越被往理想主義的方向驅使,便更有決斷和力量去專注於初心和功成功敗之後的恬然一笑。

一直一直很感謝海超對我的信任和支持,支持我Yale的執念和對理想的尊重,雖然結果未知。真的很感謝海超、Peter、Jane(谘詢顧問)、Seven對我一直以來的幫助。I was not alone。

感覺我的申請季很坎坷,戰線也很長,但每次海超“天塌不下來”的話總是蠻有分量的。在智夢的時候,Brainstorm總是最令人開心的時候,但也很磨人,因為我們隻會一次次錘煉、打磨。雖然永遠不知道什麼才是最好的,但每次建立、推翻的過程都讓我一次次更加走向自己,看到許多自己不曾有意識的一麵。(但是覺得如果說在智夢的時候能夠認識更多的同道中人,就會更好啦。感覺一起度過申請季的好夥伴,可以相互理解其中的酸甜苦辣,成為很好的朋友。)

走過申請季,一直要望向前麵。高中三年,我一直進行著劇烈的變化。

不久之前,和朋友聊起我的未來,她驚訝於我現在還是堅定著要學心理的這條路子。學心理,也許是“忠於理想、麵對現實”最好的一種選擇了吧。在申請的時候,算是一步步突破自己,從想當心理谘詢師,再到相信平權活動家的可能性,我堅信這一段日子對於我的未來有很強的塑形作用。但人們像是浮萍,從水漂蕩,根深的程度都不同,也會有輕盈地飛到天上的。所以,希望能有所沉澱,再紮根於這深愛的土地吧。

雖然還沒走到盡頭,但經曆過這麼多,也算是個過來人啦——申請季絕對是一個催人成長的階段,也是能夠激發goal-oriented內心的時候。很多的考試、活動等會削弱心靈力量也會減少我們讀書的時間。但是不管在哪個時段,多看書都是很重要的。

其次,follow your heart。行動動機最能反映真實的自己。就像法律人相信公平正義一樣,能走下去的人一定有自己強大的信念和信仰。AO固然重視過往的經曆,但更重要的是你從中學到的、思考過的東西。我的申請從提前批到後麵的RD,應該說有了很大的改善。學得到的東西是需要有真情感、真投入的,而非憑空捏造的。

最後,ups and downs。你會發現各種事情是一起來的,與申請有關或者無關。“堅持就是勝利”是一句亙古不變的箴言,對自己的把握和相信希望能成為申請季的基調,向往飛翔的人們能夠離開任性的時代。

Always be true。

Stay still&Stay cool。

最後,一曲beyond的《海闊天空》,與大家共勉。

姓名:陳同學(2013屆)

錄取美國大學:西北大學

申請季,不長不短,近半年的時光,這期間有太多想感謝的人與事,也並非寥寥數語所能概括。我想,超出於個體的範疇,來談一談我所經曆的、體會的和聽到看到的事,有很多自己後悔沒有做到的事,但鑒於往往個體劣性的普遍性,便也不嫌囉嗦地羅列出來,也好為道路上的後來者作些許參考,貽笑大方罷。

她說:“事情不能兼得的時候,要學會舍得。時間和精力畢竟是有限的,所以要抓重點才好。”

期末考、SAT/AP、課外活動、競賽……時間似乎總是不夠。而我想提倡的並不是要像如上所說的“舍得”。往往我們高估了問題的難度,而低估了自己的潛能,因而不斷地找各種衝突的借口分散自己當下的壓力。人往往會犯兩類錯誤,一是選擇和任務太多猶豫分散反而難成一事,二是過度專注一事而雖然做成卻不免錯失了太多其他,前者的解藥在於對所做的事情有足夠明確的目標和熱忱,在特定時間不拖遝地完成自己訂下的任務,而後者的良方則是信心和敢於讓自己走出特定的安逸區,在壓力下收獲更多驚喜。而現在看來,自己和太多人一樣,過度地強調了這一條準則,過早放棄了太多的東西,也逐漸累積成過於放鬆自己的狀態,喪失了本該有的挑戰。自然,正如付出和回報通常成正比一樣,準確衡量自己的能力,明確做每一件事情的目標並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或許回想起來,自己最痛苦和煎熬的時候恰恰是自己最自豪和滿足將效率最大化的時候呢!就如考SAT而言,其實自己在兩次三次地去考的時候,或許本身就是一種本可避免的重複勞作,很多考試的不確定因素的確不可控製,但是希望再三赴考的理由不要是因為自己的惰性和拖延症使然才好,既然選擇去做了,就選擇用最好的準備去完成它,此時的“over-preparation”或許才是“偷懶”最佳的選擇。

他說:“Get involved,but don’t get lost。”

見到更多不同的人,聽到更多不同的事,也在環境單純衡量指標單一明確的校園中度過了如此多年後在麵對突如其來的廣泛而又多樣化的價值理念、評價標準時勢必會產生迷茫和自我懷疑。不可取的兩種態度一是妄自菲薄,二則為巋然不動。自然,留學的這個pool的紛繁和多元彙聚了各種各樣的背景的申請者,有遠離家鄉勇敢求學的新加坡黨,有來自長期以來聲名遠揚的傳統出國大校、名校的童鞋,有AP班、IB班、劍橋班、國際學校的學生,也有非出國大校的出國黨。這裏所想要強調的,恰恰就是不要過分地強調其中各種學校資源、機會的不同,雖然不同的環境氛圍、平台的確可以帶給人很多不一樣的東西,但恰恰是這些不同的訓練帶來了Variance,也就構成了你最佳的advantage所在。一直在反複申明的所謂不要讓自己做“stereotyped”的事情,例如出國黨廣泛參與的MUN等活動更多不是活動本身過於模式化,而在於其參與者本身對於參與的目的是否僅僅是為了簡曆表上多一項經曆而已,“your perspec-tive”或許才是讓最普通平凡的所作所為平添光彩的方法所在。因此,無論身處何種環境,問問自己是否已經盡自己所能地利用好所能得到的資源和優勢,“Be yourself”。

在整個申請季,從7-8月份看著海超不遺餘力地上課、開會、Brainstorming,連續七八小時不斷地演講和指導,到10、11月份聽他反複地強調和啟發“come on,it’s your college life,be pas-sionate about it!”來抹去被各種why essay折磨後的挫敗感,亦或是在12月末的截稿期看著他每日工作至淩晨三點finalize各種文書的過程,或許,正如他所一直想要教給我們的那樣,從海超的身上總是可以看到那源源不絕的passion。“what you like,what you are good at and what the society need。Find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three,and that’s your gold point。”海超所帶來的各種有益的指引,那種鼓舞人心的永遠不竭的動力,interdisciplinary的知識要求,向著陌生和未知發起挑戰的勇氣,抑或是鼓勵free spiri-tual pursuit大於短期功利主義選擇的那種樂觀曠達,或許是在這期間所習得的最佳的禮物。我想,我會繼續尋找,並努力地完成對自己和他人所作下的承諾。

姓名:王同學(2013屆)

錄取美國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佐治亞理工學院

1.申請之路上最大的收獲是什麼?最大的遺憾呢?

最大收獲:看了很多本來這輩子不會去看的書。

最大的遺憾:10月SAT太渣,導致ED太水。

2.給未來學弟學妹的建議呢?

SAT:背單詞→看書→刷題→考前把作文和語法刷一刷。

TOEFL:千萬考完SAT再考托福!平時多跟學校那幫美國交流生聊幾句,口語聽力就不會有問題!

SAT2:多刷題,不要浪費時間背專業單詞了,刷題就都記住了。

AP:選跟自己方向有關的就去學吧!多考幾門!最好都5分!

交流:好東西,可惜我沒去……一定要去,GPA、托福口語、聽力、AP、各種活動、比賽、推薦信都有了。

活動:做些大氣的,有多層多方麵思想的高端一點兒的把學術和社會結合的活動,從功利的角度講,千萬不要做“去地鐵站忙活了一天,僅此而已”這樣的活動。

文書寫得越詳細越好,語言就不必深究了,外籍顧問會幫你刪掉一大半後改成人話的。

3.智夢給你的最大的幫助是什麼?

寫文書、填表等等各種,Jeremy(升學指導顧問)脾氣特好,非常鼓舞人心;海超(升學指導顧問)腦子好快,我趕緊寫文章;尹老師(谘詢顧問)和楊老師(申請顧問)好有耐心,我這人喜歡挑細節,每次都一堆問題;Caryn(上海外籍顧問)!哇哢哢哢!我覺得我英文寫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像人話了!

4.在智夢的時光中印象最深刻的時刻有哪些?

Cornell(康奈爾)截止前熬夜寫文章,重寫好幾次……

5.暢談下未來人生理想吧?

想學Engineering的重點就在於我想設計出一些實際能幫助生活的東西,不管以後走多遠,大概就是這個方向吧。

姓名:沈同學(2012屆)

錄取美國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1.你能介紹下你的申請之路上印象深刻的幾個時刻嗎?

時刻一:10月份SAT成績出來後,我的Critical Reading(簡稱CR)十分意外地考到了750(完全瞎貓碰到死耗子)。雖然Writ-ing分還是很低但是我相當開心,因為可以在ED申請中有更大的勝算。

時刻二:ED WUSTL出結果的時候!一個明媚的12月10號星期天的早晨。Kevin告訴我的好消息,瞬間從RD的essay裏解救了出來啊!

2.你覺得智夢給了你哪些幫助?

選校建議來自Darryl,因為他妹妹曾就讀於這所學校,所以我非常相信他對於WUSTL的opinion。雖然現在還是為WUSTL的地理位置(廣袤的中部missouri state!)鬱悶,但我更相信未來自己能在WUSTL有好的發展。

Personal statement創作之前,海超與Darryl針對我的想法設計了essay的文章脈絡,我覺得十分有幫助!

在準備SAT的苦逼路上,智夢就是我苦逼讀SAT的家啊!海超等顧問輔導得非常有幫助!各種感謝!我們智夢的出國黨與海超等顧問的關係從來不和“雇傭與被雇傭”沾邊,我們都是非常真摯的朋友!

姓名:劉同學(2014屆)

錄取美國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獎19750美金)、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僅為截止到編寫本書時的錄取結果)

我決定出國的時間較晚,前期準備工作也多有不足,但之後的申請,走得挺順利。這也許得益於以下三點:運氣好,紮實的基礎和實際的心態。基礎在於平日的校內學業,而心態卻需要自己擺正。不論是考標化還是擇校、寫文書,我一直都沒有定太高的目標,而是一步一步慢慢來,把每一步都走穩。在選校過程中也多從實際情況考慮,選擇了申請助學金,之後在智夢的幫助下,終於收獲了滿意的結果(當然自己要配合,比如早點寫文書)。總之,不要好高騖遠,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申請(我常想自己哪怕去不了很好的學校,在大學好好學也是可以的)。當然,還多虧了智夢一路的支持(對於半路出國的我來說,很多流程之前都是一頭霧水的)。最重要的是,感謝智夢給出的那些實實在在的建議(這從申獎一事上就看得出來),還有Jeremy,Kate,黃黃,Nancy……的幫助!

姓名:陳同學(2013屆)

錄取美國大學:瓦薩爾學院、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

1.申請之路上最大的收獲是什麼?最大的遺憾呢?

申請美國大學本科,我最大的收獲應該是獨立性得到提高。因為父母對美國大學的標化以及申請流程都不大了解,加上工作繁忙,幾乎所有的寄送材料、成績等都是由我在智夢的幫助下完成的。文書的寫作和修改,父母也是讓我自己進行把關,和外籍顧問進行溝通和交流。在以前的學習生涯中,很多事情都是由父母幫助或者直接包辦,而這次,我的獨立辦事能力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

最大的遺憾是標準化成績吧。本身的英語基礎有點薄弱,加上準備匆忙,雖然在準備後期非常努力地奮鬥了一段時間,但是終歸在閱讀上還是弱了一些,沒有考到十分理想的成績。

2.給未來學弟學妹的建議呢?

對於未來的學弟學妹們,我覺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應該就是一定要盡早準備。最好在高中一開始就對自己是否出國,喜歡什麼樣的學校,LAC或大U,想要申請的大概是多少名左右的學校。另外高一以及高二上學期,在搞好學校功課的同時,也要開始準備SAT和托福考試。背單詞,看小說,練聽力都是需要長期堅持的東西,必須盡早做起。我自己主要是在小高考後開始準備的,時間上就有些緊迫,整個考試季壓力很大,也非常勞累。

關於選校,還是那句最老套的話,不要對名次太在意,要選就選最適合自己的。對於一所學校,校園學習氛圍、人數、教學方式、校風、地理位置、氣候、交通、宿舍條件、安全狀況、學費等都是需要考慮的東西。有些學校更適合喜愛專注學術的學生,另一些更適合喜愛party和社交的學生。在選校的時候,學弟學妹們一定要仔細考慮清楚這些問題,切忌盲目跟風。

3.智夢給你的最大的幫助是什麼?

最大的幫助當然是在文書的寫作上了,特別是在vassar的文書寫作上。Caryn(上海外籍顧問)作為vassar曾經的學生,在vassar的文書寫作上給予了我非常大的幫助。她在郵件裏詳細告訴了我很多在官網上找不到的有關vassar的信息,甚至列舉了她同學在vassar做program的經曆,激發了我寫why essay的靈感。後來在vassar supplement寫作過程中,Caryn對我的引導也讓我能夠順利地在極短時間內完成了有關曆史學習的why essay。

Caryn和劉顧問對我寫作能力的讚許也是我寫essay極大的動力,在我遇到寫作瓶頸時,他們的安慰和鼓勵也讓我順利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的essay。

4.在智夢的時光中印象最深刻的時刻有哪些?

修改文書的那段時間吧。

有段時間狀態不好,有時一篇文章,一天也寫不了幾個字,直到淩晨才匆匆把一片混亂的初稿交到Caryn手裏。那段時間我寫文章卡得生無可戀,加上12月的考試成績又不甚理想,心情跌到了低穀,對自己很沒有信心。一篇Georgetown的文章,磨蹭了10天,甚至沒能寫出一份初稿。那個時候,智夢的顧問給予我的鼓勵是我極大的動力,讓我心裏感覺暖烘烘的。這一路的申請,在智夢的時光,很讓我難忘。

5.暢談下未來人生理想吧?

自己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計劃。但是希望能夠學人文學科和經濟學科,為之後努力考上法學院做準備。不知道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實現,但確實對於進入法律領域非常向往。希望自己在vassar能加油!

姓名:夏同學(2014屆)

錄取美國大學:聖母大學

申請材料——給自己的成人禮

By Summer

記得高一的時候,USC的招生官來我們學校做講座,她當時說申請是每個人給自己的一份成人禮。一直到走完這個申請季,我才真正領悟這句話的意思。

剛開始申請的時候很迷茫,多虧了學長學姐們的幫助,他們的建議給我指明了方向。所以在這裏,我也想寫下一些自己作為過來人對申請的想法,既是對自己這段時間的一個總結也希望能和學弟學妹分享一下感受,望有所幫助。

“標化”

我真正申請的時間並不長,半年左右,但是對於標化的準備卻可以追溯到整個高中三年(以劍橋高中生的角度)。個人覺得,每個人在準備標化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schedule,最好從下定決心準備出國的時候就製訂好schedule,然後stick to it。國外的標化考試和國內最大的區別就是它的flexibility。這個特征可以說是有它的優勢和劣勢的:一方麵,多次考試可以避免“一考定終身”,並且一年多次的考試時間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安排考試時間。不過從另一方麵來說,對於習慣了國內統一安排考試的一些學生而言,可能自主安排考試時間反而是一種煩惱。很多同學盲目跟隨大眾在同一時間去考SAT或者TOEFL,而事實上自己並沒有真正準備好。此外,允許多次考試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很多同學一遍遍考試刷分的現象,讓同學們覺得永無脫身之日。

我個人的標化schedule是這樣的(僅用作舉例)

初三升高一暑假:TOEFL80人大講座

(大概知道TOEFL考什麼之後就自己刷題,背單詞啦)

高一寒假:一戰TOEFL(100 )

高一5、6月:IGCSE(5A*)

高一暑假:二戰TOEFL(衝110失敗……。繼續100 )

SAT2000分班(知道考什麼,然後繼續自己刷題……)

高二寒假:1月SAT一戰(2150,CR660)

高二3月:三戰TOEFL(110)

高二5月:AP Psychology(5,花了一兩個月自學)

高二5、6月:A Level(A*AAA)

SAT2(800800790自學)

高二暑假:周末模考班

高三10月:SAT二戰(2320,CR800)

標化安排從製訂好之後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些變化,比如我之前沒想過要考AP,也沒想到我托福要考3次。不過這沒有關係的,心裏始終有個大方向,知道大概什麼時候一定要把什麼解決掉就好了。給自己定一個deadline會更好。

對於上培訓班我不覺得有什麼不好,但是一次次到不同地方去上,花很多錢去找“名師”這點我持懷疑態度。個人覺得,考試考得主要不是技巧,而是知識和思維能力。花很多錢去學習閱讀技巧還不如多讀點原版書提高一下自己的閱讀能力。我們現在太多地專注於應試的技巧(注意我講的是過多的關注,取得高分,考試技巧當然也是需要的),而忘記了考試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標化考試存在的意義就是考察一個學生的知識和思維能力,當我們把一切都簡單化,難道最實在的辦法不是提高自我嗎?不是因為有了SAT所以我們要去看書寫作,而是我們平時就要閱讀思考,SAT隻是一個檢驗我們的工具。

一個平時就博覽群書的人,我覺得哪怕不知道SAT是什麼,也能在CR中取得可觀的成績;反之,一個隻知道考試技巧卻沒有內在實力的人,是無法取得高分的。過分地強調應試技巧的結果就是扭曲了學習本來的意義。

關於刷分這一點,個人覺得追求更高的分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大家都想讓自己的profile更加完美,但是我個人的建議有兩點:一是如果沒有準備充分,寧可不要考,也不要一味跟風。有些學校是會看你一共考了幾次SAT的,考得太多會帶來直接的負麵影響;二是到了一定的分數檔就沒必要糾結了,2260和2280真心沒有太大的差別,省下來的時間完全可以用來多看幾本書或者進行有疑義的活動等。

關於標化說了這麼多,我最後想說的是,當真正開始申請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花了那麼多時間準備的標化隻是申請材料中的幾個不起眼的數字。這讓我想到之前一個學長說過的:“SAT is not,by any means,the determinant of application。”所以說,標化是重要,畢竟學校想知道你的學術能力水平,但標化也隻是整個申請中很小的一塊。學校關注更多的是,你是怎樣的一個人。

“感觸”

申請季最大的感悟大概就是,一份完美的材料就是which presents the best,real you。我特別想強調的一點就是“真實”。

以個人經曆來說,就是在申請季的前期,我對申請有種錯誤的理解,認為一份好的申請就是要做到“酷炫”。於是我從一開始構思P。S。的方向就出現了嚴重的偏差:我往往是先想到一個看上去比較深刻的觀點,然後生硬地用個人的經曆去證明這個觀點。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說到底,P。S。不是一個argu-mentative writing,而是一個short autobiography。我之所以對P。S。形成這種錯誤的認識,是因為之前讀過一些大神寫的立意非常深刻的文章,於是一味地生硬模仿,結果以失敗告終。後來我在反思過程中,意識到大神們之所以能寫出那麼深刻而有思想又不缺乏個性的文章,是因為這些思考就是他們本身的寫照。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寫出這種類型的文章。You should just be yourself。

另外,我覺得申請材料很關鍵的一點是“連貫性”。一份申請的材料由很多部分組成:標化(包括GPA,SAT,TOEFL,ALEVEL,AP),文書(Personal Statement,School-specific supple-mental essays),活動表,推薦信(Teachers,Counselor,Peer),麵試,附加材料。在開始閱讀這份申請材料之前,麵試官對這個申請者的印象是一張白紙。當他們開始閱讀的時候,一個具體形象的人就會一點點呈現出來。It’s not easy for them to visualize a person out of few pages of paper,so as an applicant,the better you can help them to get a concrete image,the more they will like you。這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申請者的所有材料一定要做到consis-tent。One material should never contradict with another。比如說,如果你在P。S。裏麵寫了你很有social responsibility,但是在推薦信裏卻給出了相反的觀點,果斷減分。但是正規來講,推薦信申請者是不能看到的,那怎麼能保證不會出現自相矛盾的問題呢?方法很簡單,be real。

“P。S。”

之前也提到了,P。S。是我之前跑偏最嚴重的一塊。個人覺得,P。S。是所有文書中最重要的一篇,因為每所學校都需要提交P。S。。如果真的寫得很糟的話,真的可能會導致“全拒德”的結果,所以P。S。一定要好好寫啊。

個人而言,我覺得P。S。是所有文章中最難寫的一篇。我們經常會感覺隨筆比命題作文難寫,而P。S。就非常像一篇隨筆。要從過去十幾年的人生中找出一個特別的,能代表本人個性的故事並非容易。而招生官隻能從隻字片語中去捕捉申請者的個性,所以素材的選擇一定要能最大的程度地反映你。

每一篇文章,都會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聽到身邊截然相反的意見是一件令人非常困惑的事情。我想提的一點就是,文章的好壞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但是至少要做到令自己滿意,在自己反複讀這篇文章之後會感覺:對,這就是我。

然後我想說的是,如果對自己的文章不滿意,一定不要隨隨便便地交了啊!哪怕離截止日期隻剩一天了也要勇敢地去嚐試一下新的素材啊!

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我從7月份開始準備P。S。。由於某種莫名的偏執就堅持一定要寫一個素材,然後在那個素材上花費了三個多月的時間,改了十多稿,找了超過一隻手的人改。雖然之間也有人含蓄地表示這個素材不是很能展現個性,但我還是一意孤行。不過後來他們的話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也慢慢開始覺得好像這個素材的選擇確實有些問題。等我下定決心要推翻重寫的時候離提前批的截止期隻有一個星期了。當時很多的小夥伴都覺得我喪心病狂了,這種時候再來改P。S。。但是我很清楚,如果我不去嚐試挽救一下,我一定會後悔的。於是開始絞盡腦汁的想素材,在最後的一個星期嚐試了7個不同版本的P。S。。And finally,2days before the deadline,I got something good。

所以說,這次事件告訴我們,要是覺得不好要勇於嚐試新的啊。(不過當然是基於手中有已經可以交的稿子時,再去嚐試更好的啦)

“選校”

這個我是真心沒有什麼話語權啊!

客觀地講一下學校的排名吧,一般大家公認的是這樣的:大U,西北之前,都是大牛校;從西北到伯克利之前,就是十多名的好學校,但不到牛的級別。文理前三和TOP10的大U一樣都是大牛校,4-10的文理和十多名的大U差不多,隻是風格不同。

當然排名隻是做初步選校的一個參照。選學校要考慮的東西很多,專業方向、地理位置、學校氣質等等。本人就是一個沒有明確專業方向的反麵例子。因為我出國就是想體會一下美國本科的liberal art education,也就是什麼都學的學術氛圍嘛。然後所有的大學都有liberal art education,所以好像就沒有什麼偏好了。不過感謝申請季,在一遍遍的反思自我寫文章麵試的過程中,逐漸地發現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比如在申請季後期,對教育的興趣讓我在school list上麵新加了範德堡的教育學院。不得不說的是,有些學校是有專業偏向的,比如約翰霍普金斯偏生物醫學,範德堡偏教育,CMC偏經濟政府。但是大多數學校在本科階段並沒有如此特定的偏向而是全方向發展,比如西北大學、聖路易斯大學、聖母大學。如果專業明確的話,自然是以專業排名為重;而以我個人而言,由於現階段不是百分之一百的確定,所以選擇申請的學校則大多是比較全方向發展的,這樣未來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關於文理學校和大U這兩者之間怎麼選,一直是我個人很糾結的問題。因為這兩者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大U資源豐富,名氣大,社交圈廣泛,但也因為人多而做不到小班化的教育;文理學校給小班教育創造了可能,是一個非常緊密的社會,然而學校資源的限製和認知度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要在兩者中取其一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個人覺得這個選擇完全看個人適合什麼。當然,也有兩者兼得的方法:有的大學中有Honor program,優秀的學生可以在大學裏享受一個liberal art college的環境並且擁有大學的資源;有的文理學校則有聯盟,比如西海岸著名的五校聯盟。這兩種方法都很好地做到了取兩者的優點並且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