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看過一本書,叫作《常春藤不是夢》,依稀的記憶,總是縈繞腦中;初中在寧波外國語學校的時候,讀到了“庚子賠款中國第一代留美學生”的典故,每每想到容閎、詹天佑、胡適等人如何在美利堅潛心求學,探索未來中國發展之路,就激動不已,仿佛自己已是他們中的一員。為此,放棄寧波效實中學,考入上海外國語大學附中——出國留學最前沿的陣地。經過努力,如願成為斯沃斯莫爾學院2008屆新生(Swarth-more College)(一所坐落於費城郊區的美國頂尖的文理學院)。
回顧自己申請美國大學的過程,經曆了種種不順。2007年夏天,高二暑假,我選擇了一家比較大型的留學機構,簽了合同付了款,填了中文稿的問答題後,就不讓我知道後來的申請過程和文書及申請表的內容了,沒有顧問與我溝通如何選校,P。S。該怎麼寫,申請的環節有哪些……直到申請截止日前兩天,收到郵件說我的申請已經提交。所有的紙質材料的“發件人地址”都是該機構的地址,而不是我家裏的地址;連申請大學的申請費也是用他們的卡統一支付的(同一個學校有多個學生申請,用同一個賬號的信用卡付款,學校是查得出的)。在我的強烈要求下,他們發了我的P。S。文書,我發現P。S。是我的中文稿的簡單翻譯,甚至我中文寫了三段,翻譯後就隻有前麵兩段,同時還有好幾處的語法錯誤及不當用詞。我想申請文書連自己都不滿意,又怎會讓美國大學的招生老師滿意?於是自我救贖,通宵兩晚,自己DIY提交了Swarthmore和杜克等學校的申請材料,當時我的SAT1成績是2200(拚分),雖然很倉促,但最後在所有錄取的學校中,還是我自己申請的學校排名最靠前。
為了讓以後的學弟學妹們能不留遺憾地去爭取自己的dream school,於是我選擇加入智夢,在開放的申請過程中,讓學生與顧問互動,共同完成所有的申請材料。
2008年秋,我帶著部分獎學金來到了Swarthmore College,在Swarthmore,我逐步認同了“自我價值等於個人所創造的社會價值”的人生觀。當我在2009年沃頓亞洲經濟峰會上,遇到智夢創立人Alex,他立誌要“幫助亞洲學生進入美國名校,並提升學生的競爭力”的抱負深深吸引了我。雖然他是演講者,我是學生聽眾,但會後,我們在沃頓的星巴克暢談了6個多小時。最終智夢的願景和理念,促使我選擇在2010年6月中斷了UBS瑞士銀行投資部費城辦公室的實習,放棄7月份全額獎學金錄取的達特茅斯商學院Tuck Bridge Business Program,回到國內,開始了智夢的歲月。
在智夢,我深刻體會到,做教育留學行業必須要有強烈的使命感。對於每位智夢學員的申請,我們團隊都有巨大的壓力,因為我們深知這關係到學生和其家庭的前途和未來,容不得半點的疏忽。所以,我們首先限額招生,每位負責文書的外籍顧問,所帶學生人數不超過15位,以保證對每位學生足夠的重視;其次,我們向學生和家長開放所有的申請過程和所有的申請文書及表格,接受學生和家長的監督和意見。博采眾長,使申請更完滿;透明開放的申請,對智夢團隊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極高的挑戰,同時這也使智夢的外籍文書團隊和中方申請團隊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和成長,讓我們變得更加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