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園區工程多為舊廠房改造建設,其大致分為以下幾塊內容:一、舊廠房加固改造。二、外牆裝飾和門窗工程。三、綜合管線改造。四、視覺形象係統等。在建設標準的選擇和實施中,建議按照“依規劃、輕硬裝、重軟裝”的思路來執行。
“依規劃”,是指園區的前期總體規劃應作為工程設計和改造的依據。園區招商的整體業態和運營規劃,應是園區建設運營的總綱領(總綱領應體現企業文化價值觀)。業態的規劃應該以功能區域來劃分,商業區、文創辦公區、休閑運動區等,此外尤其是在商業區塊裏建議更細分為重餐飲、輕餐飲、小品小店等區塊。
“輕硬裝”是指在文創園區建設的過程中,應以功能性的建設為重點,在房屋結構安全加固、防水工程和綜合管線工程為重點實施的前提下,應盡量保持廠房的原貌,不宜在門窗和外立麵做過多裝飾性的投入,此外在道路和綠化的改造上也應盡可能保持原有風貌,減少高檔地麵材料的使用和人為綠植景觀的改造。
“重軟裝”是指文創園區的建築群落,無論是商業、休閑和辦公等各個區塊,其視覺係統構建必須要體現文化創意韻味。創意綠化、文化小景小品、創意標識等營造氛圍、促進文化提升的“軟裝”建設,應給予關注和重視。
2.收入多元產出。
前期租金收入為主,提高活動收入以及園區戶外廣告收入。積極爭取政府資源,參與政府活動體係,增加額外收入。同時,與商戶高強度“互動”,幫助商戶提高銷售,參與創意產品、活動的收入互惠。
(五)搭建健全的服務體係
除承載一般性文創園區的功能外,還將重點培育文創產業“三大服務平台”:
1.產業集聚平台。
注重集聚國內外高端創意設計機構及企業,主導引進行業品牌價值相對較高、產業發展相對成熟的廣告設計、建築設計、服裝設計企業及與之相關的中下遊配套企業(衍生產品開發、創意產權授權、創意產品製造及營銷等)。園區還聯手在杭高校,共同培育打造高校文創產業研發轉化中心;開設創意成果轉化展售服務區,推廣、展售企業的品牌產品,拉動文化消費。
2.公共服務平台。
與企業集群形成戰略合作或產業聯盟,打通文化創意產業成果轉化渠道;提供投、融資服務功能;提供第三方服務配套,做好版權貿易、產權轉換、股權置換等業務功能,推進產業成果轉化。
3.展示交流平台。
舉辦影視音樂節、各類藝術活動。利用影視、會展發布中心,舉辦各類文化沙龍,成為當地文化界、藝術界活躍的潮流聚集地及市民參與體驗文化活動的公共開放場所。
六、文創園2.0的工程保障
就臨平新天地文創園工程建設而言,既要對建於20世紀70年代的臨平綢廠遺留廠房進行符合業態功能的梳理、翻新、改造,又要建成富有工業美感、體現文創情懷的大型綜合體。在具體的建設實踐中,我們也獲得了第一手的寶貴經驗:
(一)高起點的設計,帶來完美形象,同時也推高了建設成本
本園區的設計由CCDI(中建國際)的英國皇家注冊設計師抄刀設計。設計師的國際視野為園區設計了近乎完美的藍圖:漂亮的水街、統一的類工業的門窗、紅牆灰磚的間雜著水刷石和水泥牆的立麵,將工業和現代、記憶和暢想完美地統合在一起。來園區參觀的政府領導和專業團隊,都給予設計高度的評價。為此項目公司在園區建設中也投入了近7000萬元的建設資金。高成本的投入給園區的經營和運轉帶來一定的壓力,“適度投資”與“重點建設”的概念在園區投入運營一段時間後,已在園區的經營者回顧與反思中達成了共識。就此園區而言,高起點的設計固然正確,但在具體的實施建設中,也應因地製宜,做區分重點的加減法,做合理的造價控製。
(二)廠房結構加固的優化取舍,大大節約工程投入
文創園建設投入最多和技術難度最大的是老廠房的結構加固工程。一般的廠房加固成本,是新建廠房的兩到三倍。在此園區的老廠房加固改造中,有很多經驗可以總結:臨平綢廠的老廠房,大多始建於七八十年代,經過30多年的風雨侵蝕,結構的安全可靠性令人堪憂。經過專業機構的房屋安全結構檢測,結果是此批舊廠房為危險程度不一的危房,幾乎全部需要加固改造後方可使用。對這樣的問題,公司進行了研究和分析,對廠區的建築加固,根據廠房的結構危重程度和是否有工業遺存的保留價值做了取舍,在征得主管部門的同意基礎上,對少量極其危重的房屋采取了拆除複建的辦法,此舉大大降低了造價並縮短了建設工期。
(三)“合理保留”工業文化遺存,呈現“精致老繁華”
為此,公司做了專項的工業遺存保護方案,並報當地政府審核備案。專項保護方案中:(1)徹底保留園區的綠化不做更改;(2)對標誌性的老廠房建築“修舊如舊”,給予完全保留,諸如:廠區水塔、舊廠房(繅絲車間)、廠大門、花牆;(3)設計中,外立麵改造要體現工業元素。諸如:門窗采用類工業門窗、舊廠房的紅磚與水刷石的相間處理、水泥拉毛立麵;(4)保留“老物件”,並呈現展出。收集清理了園區廠房的各種牌匾和資料,清理後在園區廣場移址複建的綢廠閱報欄中將這些“綢廠記憶”展現。通過設計和施工的細節處理,將綢廠老記憶元素,有機地統一在改建的建築群落中,完美地將“老繁華”精致再現。
七、後續的思考
在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一)產業鏈培育速度和效率的矛盾
文化創意產業鏈並不是簡單的上下遊關係,而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意為核心的價值創造鏈。目前,我們在探索培育、激活區域市場的同時,產業鏈培育的時間周期仍然偏長。
一方麵,要在園區建設時加強規劃,園區內業態的分布情況要符合文化創意企業的氛圍,充分利用自身的曆史文化資源,確定園區重點發展的行業,突出園區發展的文化主題。另一方麵,必須強化各園區企業的分工協作與規模,促進創意產業向傳統產業滲透,更有效地整合和延伸產業鏈,將藝術家的創意成果轉化為企業家的經營資源,實現創意產品的市場化和產業化。
(二)資本運作初顯端倪
幫助文創企業融資和解決園區自身資金壓力,是運營團隊需要考慮的新課題。目前融資難是困擾文創企業發展的大問題。創意企業大多靠的是“智力+創意”,他們因為缺乏有效的實物抵押,而無法與金融機構合作並得到後者的有效扶持。從法律保障方麵來看,目前大部分園區針對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法規體係尚未建立,非常需要運營方的幫助。此外,我們認為文創園未來將呈現“大投入、多產出”模式,如何提高自身的資金運作水平,是推動文創園2.0模式成功的關鍵。
(三)運營人才對於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至關重要
文化創意產業是“頭腦產業”,源自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人才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同樣作為文創園運營團隊成員,如果不具備一定的文化高度,無法與之“對話、交流”,互動就容易生硬、機械,無法感觸、挖掘其價值。從園區的發展現狀來看,對話者少,交流者更是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