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毛澤東著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領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軍事家、戰略家和理論家。1893年12月26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衝。1925年以後的一段時間裏,他全身心地從事農民運動,逐漸認識到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而農民運動的首要問題乃是武裝問題。他在一年多時間裏連續發表了《中國農村中各階級的分析及其對革命的態度》、《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江浙農民的痛苦及其反抗運動》、《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一係列著作,明確提出必須建立農民武裝才能推翻地主階級武裝的思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作為人民解放軍的最高統帥,繼續領導著中國共產黨的軍事工作,直到他1976年逝世。在這段長達二十七年的時間裏,他提出了建設強大的現代化國防軍的曆史任務及基本指導原則,指揮了抗美援朝戰爭,闡明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正確關係,製訂了保衛祖國、反對侵略的積極防禦戰略方針,領導建立了獨立自主的國防科技和國防工業體係等。毛澤東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軍事實踐中,寫出了大量的軍事著作。
“內容精要”
《論持久戰》寫了二十一個問題。前九個問題為第一部分,主要是說明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為什麼最後勝利是中國的,批判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後十二個問題為第二部分,主要是說明怎樣進行持久戰和怎樣爭取最後勝利,著重論述了人民戰爭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
(1)中日戰爭的特點及發展規律
①中日戰爭的特點
毛澤東認為:“中日戰爭不是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這是中日戰爭全部問題的根據。戰爭的雙方存在著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少助我多助等相互矛盾著的四個基本特點。這些特點是戰爭的全部基本要素,它貫穿於雙方一切大小問題和一切作戰階段之中。中日戰爭規律和指導戰爭都離不開這些特點。
②中日戰爭的發展規律
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持久戰是敵我全部基本因素相互關係產生的結論,單純說哪一種因素都不能產生持久戰的結果。四個特點的相互關係構成了敵強我弱的相對性,這是持久戰的客觀基礎。
抗日戰爭的持久戰將具體表現於三個階段之中。第一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時期;第二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時期;第三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時期。
(2)能動性在戰爭中
毛澤東指出:“自覺的能動性說的是人的自覺的活動和努力。”這是人的意識對客觀存在的能動作用。這種能動作用能夠強烈地表現在戰爭之中。戰爭是人進行的,戰爭的勝利要靠人的努力才能取得。正確認識戰爭,正確指導戰爭,都需要人的自覺活動和努力。戰爭是雙方力量的競賽,然而力量強弱隻具有勝負的可能性;變可能性為現實性,人的能動性是決定因素。戰爭又是雙方能動性的競賽,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影響到優勢和劣勢、主動和被動的變化。
在戰爭中如何正確地發揮自覺能動性呢?正確發揮自覺能動性必須具有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學習與運用辯證唯物論,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根本問題。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重視調查研究,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是認識問題的重要方法。
(3)抗日戰爭的具體戰略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