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是清代蒲鬆齡的一副自勉勵誌聯,它通過兩個曆史典故,向世人昭示了通向成功的道路總是艱難和坎坷的,隻有不怕困難、意誌堅定的人才能最終達到目標。蒲鬆齡一生仕途不得誌,但他就是憑著這一副自勉聯的精神的鼓舞,才完成了《聊齋誌異》這一部偉大的文學巨著。
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名言警句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頗大的,它可以成為一個人前進與奮鬥的動力,也可以成為一個人自勉勵誌的榜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經過千百年的文化積澱與流傳,留給我們後人的是一片名言與警句的海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屈原的精神;“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李白的自信;“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蘇東坡的灑脫;“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楊慎的放達……這些名言、警句,都是我們的財富。通過這些名言警句,我們可以學到屈原的精神;我們可以擁有李白的自信;我們也可以像蘇東坡和楊慎一樣的灑脫和放達……
“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這些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歇後語。這些語言讓我們在領略民間語言韻味的同時也學到了不少的道理,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人生百態;我們可以笑口常開;我們也可以領略人的情感世界……而謎語則讓我們在玩文字遊戲的同時也受著藝術的熏陶,而且也讓我們的思維得到了鍛煉。“千條線,萬條線,落在水裏看不見——雨”,“踏雪尋梅——探春”,“江水往下流——汞”……
諺語與俗語則讓我們進入到了另外的一個世界——一個我們身處其中而又沒有注意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有千奇百怪的語言,這些語言,也許平淡,也許粗俗,但是卻意味雋永。“光陰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趕少年。”是提醒我們珍惜時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促使我們勵誌進取;“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則是敦促我們勤奮學習……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是一副對聯,而怎樣去朗讀則成了一個問題。這副對聯有兩種讀法,一種讀法是第一、三、五、七個“朝”讀“zhāo”,第二、四、六個“朝”讀“cháo”。第一、三、五、七個“長”讀“cháng”,第二、四、六個“長”讀“zhǎng”。另一種讀法則是第一、三、四、六、七個“朝”讀“zhāo”,第二、五個“朝”讀“cháo”。第一、三、四、六、七個“長”讀“cháng”,第二、五個“長”讀“zhǎng”。這就是對聯的味道,對聯是我們民族文化中特有的文學藝術與文學形式,它可以讓人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讓人見識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它也可以讓人感受中華文化的溫潤蘊藉。
隻是詩人的歌曲,
還有賢者的話語,
才能沿著時間的長河,
流到無邊的天際。
不管是千古名言與歇後語,還是諺語與俗語,抑或對聯與謎語,能經過時間的沉澱、人們的口頭相傳,到現代還能展現在我們的麵前,那麼它們的存在也就有它們的意義──“存在即合理”。本書對於這各方麵收羅之廣、分類之細,令人歎為觀止。它們不僅能豐富我們的知識,拓寬我們的視野,而且能讓我們學會怎樣做人、怎樣處世,此外,俏皮的語言在讓人閱讀本書時也不覺莞爾。
這是一本雅俗共賞、老少兼宜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