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相和歌與相和大曲
相和歌興起於北方,最初它是“漢世街陌謳謠之詞”。開始是清唱,沒有伴奏,稱為“徒歌”。進一步發展,是“一人唱,三人和”,即加上了幫腔的唱和形式,稱為“但(單)歌”,也沒有伴奏。再發展,便出現了“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相和歌”。(《宋書樂誌》)演唱者手持“節”(節鼓)擊拍,與絲竹等伴奏樂器相和,所用絲竹樂器據後來的記載,有簫、笛、笙或竽、琴、瑟、箏、琵琶、箜篌、築等。相和歌不再是一般的民間歌曲,它已成了一種藝術歌曲,它的演唱也主要是在官宦巨賈及宮廷宴飲、朝會、娛樂等場合。在漢代,人們將傳統及民間的俗樂總稱“清商樂”,相和歌隻是其中之一,其它還有“清商三調”(平調、清調、瑟調)歌曲、雜曲歌等。漢以後的曹魏時設立專門的清商署,相和歌也在其中。但後世人們還是將漢代民間歌曲總稱為相和歌,這或許從側麵反映了相和歌在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重要影響。北宋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曾按相和歌的這一寬泛意義將它劃分為以下10類:相和六引、相和曲、吟歎曲、四弦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側調曲、大曲。漢代的(狹義的)相和曲,其樂曲形式大體有3類:(一)“引”。即曲引、序奏,據說古有《箜篌引》、《宮引》、《商引》、《角引》、《徵引》、《羽引》六引。一般用笛與弦樂器而無歌唱。(二)相和曲。相和引後即相和曲,是中小型曲,大多是聲樂曲。每曲有若幹“解”(段)。(三)大曲。相和歌的最高形式,大型樂曲,一般是歌舞曲,部分是歌曲與器樂合奏。沈約《宋書樂誌》載有《東門行》、《折楊柳行》、《豔歌何嚐行》等15首大曲歌詞,多為敘事歌詩,富有故事性。相應的大曲音樂也瑰麗多變,其結構一般分“豔”、正曲、“趨”(或“亂”)三部分。“豔”大多用在曲前(有時在中間),音樂婉轉抒情,多用楚聲,舞姿優美。正曲為主體,包括多節歌曲。每節歌曲後附加上“解”,歌曲較舒緩,“解”快速熱烈。兩者輪流相間,造成一快一慢、反複對比的藝術效果。大概舞蹈的緩急、軟健也與之相稱。末段可用“趨”或“亂”,音樂或強烈或紛雜,情感熱烈緊張,歌曲、舞步節奏較快。這種三段式的大型歌舞曲的基本結構原則,對更加絢麗多彩的隋唐歌舞大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五、百戲
先秦宮廷中已有低級樂官負責的散樂(民間樂舞雜伎)。漢代多使用百戲一詞,泛指當時蓬蓬勃勃盛行的角抵、雜技、幻術、武術及某些民間歌舞雜樂、俳優、說唱、雜戲,等等。張衡《西京賦》和李尤的《平樂觀賦》都對當時的百戲表演作了華麗生動的描寫。其中有角力、扛鼎舉重、爬竿、拋丸弄劍、走繩索、翻筋鬥等雜技;也有扮演鳥獸蟲魚和人物故事的“魚龍曼延”、“東海黃公”等歌舞;還有“吞刀吐火”、“畫地成川”等魔術。這些百戲主要在室外進行,多有音樂伴奏,如《西京賦》中就描寫到化了裝的樂隊的演奏:總會仙倡,戲豹舞羆;白虎鼓瑟,蒼龍吹。女娥坐而長歌,聲清暢而,蟲委蜒;洪涯立而指麾,披毛羽而。濟南無影山出土漢樂舞雜技俑群,非常生動地展現了在鍾鼓竽瑟等樂器和謳歌者伴奏下的“倒立”與舞蹈場景。在山東沂南等地出土的漢畫像石百戲圖中,可以看到伴奏的各種樂隊組合,有的多達十幾人,有鼓、鐃、鍾、磬、簫、竽、瑟、築等樂器。先秦已出現某些說唱音樂,《荀子成相篇》就是以勞作時說唱的“相”的體裁寫成的唱詞。漢代百戲中有多種說唱,成都天回山東漢墓出土的擊鼓說唱俑,左手抱持小鼓,右手高舉鼓槌兒,右腿前抬,麵部神采飛揚,風趣盎然,好像正講唱到精彩紛呈之處。隨著漢代俗樂的興盛,鍾磬樂漸衰退。輕便靈巧的絲竹樂器尤為人們歡迎喜愛。如宮廷貴族飲宴儀仗中氣氛較熱烈的鼓吹樂有簫、笳、38等管樂。相和歌以絲竹樂為主要伴奏樂器。貴族官宦隨葬樂器中絲竹樂也漸次增多,例如: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樂器便主要是瑟、琴、竽、笛、築等。琴樂有較大發展。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琴已有七弦。漢代還出現一批文人士大夫身份的琴家,如司馬相如、師中、趙定、蔡邕等。有的擅長演奏,有的善於創作,有的如劉向、桓譚則在琴樂理論方麵有重要建樹。漢代琴曲增加不少,出現《聶政刺韓王》這樣有情節性的樂曲。東漢末年蔡邕創作了著名琴曲《蔡氏五弄》(即《遊春》、《淥水》、《幽居》、《坐愁》、《秋思》五曲),還寫出了解釋琴曲標題的重要著作《琴操》。另外琴與歌相結合的琴歌也有大的發展,相和歌的伴奏有琴,而《梁甫吟》、《飲馬長城窟》等相和曲亦見於琴曲,可見相和也能作為琴歌。漢代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比較開放的朝代,絲綢之路的開通,有力地促進了各國各民族音樂舞蹈雜技的交流。如漢文化隨公主與烏孫、南匈奴等國“和親”而加速向其傳播。外來的文化藝術也影響中原,《後漢書五行誌一》載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京師貴戚皆競為之”,外來樂舞風靡一時。漢代出現許多新的樂器,與各族樂舞的交流有關。如前述的笳,原是“卷蘆葉”為之,又稱胡笳,當來自西域,或多為胡樂使用。笛有“胡笛”,也有羌笛。羌笛原有三孔(或雲四孔),漢京房曾加改進,加開音孔成為五孔。箜篌有豎箜篌和臥箜篌。豎箜篌又名胡箜篌,起源於中亞,是今天豎琴類樂器前身。臥箜篌平放似瑟,有橫列的通品,是新創製的樂器,吸收了外來樂器的某些因素,還傳到東方高句麗等國。漢代開始出現的琵琶,初名批把。漢劉熙《釋名釋樂器》指出它“本出自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可見是從西北民族傳入的樂器。後世琵琶有多種,但最初出現在漢代的是一種“盤圓”(扁而圓的共鳴箱)、直柄的四弦琵琶。唐代初年,人們因為魏晉時“竹林七賢”之一的阮鹹善彈這種琵琶,而稱之為“阮鹹”。經過長期使用、改進,琵琶終於成為我國一種主要的表現力很強的民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