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西部大開發與政府管理創新進行全麵分析和深入探討之前,先對本書的研究主題、研究意義、研究方法做出必要的闡釋,並對相關概念等做出適當界定。
1.1.1 研究主題
西部大開發與政府管理創新,是進入21世紀以來眾多吸引我國理論界和實踐界之重大課題的其中兩個主題。前者是關於如何科學開發我國落後區域、實現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命題,後者是關於各級政府為了適應內外部環境變化所提出的新挑戰和新要求而對自身做出創造性調整和變革的重大命題。本書力圖將這兩大命題有機聯係在一起,以求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對其進行整合性研究,探尋兩者的發展規律和辯證邏輯關係。首先,我們探討了自2000年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部地區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與存在的主要問題及下一步繼續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其次,我們著重探討了政府管理創新對於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意義,提出了若幹政府管理創新的有力舉措,以此來大力推動西部大開發的繼續深入可持續發展。我們的結論是:西部大開發為政府管理創新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空間和舞台,西部大開發的客觀實際迫切需要各級政府進行創新管理與之相適應;反之,政府管理創新又是進一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動力和根本製度保障。
1.1.2 研究意義
21世紀,隨著中國的改革與發展步入全新的發展階段,黨和國家的發展理論與發展戰略創新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確定,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命題的提出,再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這一係列理論創新無不體現了鮮明的以人為本的發展主旨和全麵統籌的發展取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是新形勢下黨中央做出的整體性戰略部署,是統領當前及今後相當長一段曆史時期內各項工作的指針。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就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落實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區域協調發展關乎可持續發展要求中的區域公平問題。中國是一個區域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的發展中大國,有學者曾對中國區域經濟的差距做出如下判斷:中國東部地區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進入起飛階段,現在正處於“工業化的實現和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庫茲涅茨統計分析的第二、三階段),但西部除少數發達地區主要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地區,亦進入了“工業化實現和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外,西部廣大的貧困地區,工業化程度還很低,還隻處於起飛準備的前期階段。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區域發展政策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亦麵臨許多嚴峻的挑戰,既需要鞏固和加強東部發達地區的成果,又需要盡快幫助西部地區追趕上來。既要注重區域政策中的乘數法則,更要關注區域發展中的公平、穩定、協調發展。現在是東部地區已有了超常發展,東西部差距在進一步拉大,如何通過發展戰略的調整和增長機製的選擇,使得西部經濟亦獲得超常發展,是目前解決東西矛盾,縮小東西差距的關鍵所在。
當前,我國正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地區實現新跨越的整體性區域發展戰略,區域發展呈現出東、中、西和東北“四輪驅動”的新格局。核心目的就是要統籌區域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統籌區域發展,加快西部地區發展至關重要,是實現區域協調的關鍵環節,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具有重大而特殊的戰略意義。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進一步提高西部大開發的質量和效益,統籌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必須使包括近4億西部人民的最大多數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不斷夯實黨的執政基礎。西部大開發是我國繼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沿海地區開放戰略之後的又一重大舉措,是關係到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曆史選擇。許多專家、學者,以及政府官員已經對西部大開發進程中的經濟社會發展作了大量的調查、分析、研究和總結。但是,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按照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區域經濟發展規律推動西部區域經濟全麵、協調、可持續地又好又快發展的研究才剛剛開始,亟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在我國這樣一個有著長期計劃經濟曆史的國度裏,政府作用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遠遠大於其他市場經濟國家,在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製的過程中,在製度創新的艱巨過程中,政府管理創新顯得更為迫切。早在1956年,毛澤東同誌在《論十大關係》一文中就提出要發揮中央與地方的兩個積極性。改革開放一開始,下放權力,授予地方更多的自主權就成為改革的重要措施和內容。1995年,江澤民同誌在《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幹重大關係》一文中再次強調了發揮地方積極性的意義,以及協調地區之間關係的重要性。這充分說明,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地方政府已經成為了具有高度自主性、自利性和能動性的治理主體,對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地方之間的關係、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國家與國際社會的關係等都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