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戲劇電影1(2 / 3)

在川劇中,凡是出現情感波折、內心激變的地方,變臉皆有用武之地,通過怪誕的麵相變化,來表現人物內心的複雜。毫無疑問,變臉特技大大增加了川劇的魅力。因為每每有名角表演變臉,場麵都火爆至極。看來,對這種極端好看的雜耍,老百姓是打心眼兒裏認可的。

三大手法絕技

川劇變臉總讓人感覺神秘莫測,那一張張色彩斑斕的臉譜,究竟是如何被一層一層揭開的呢?其實,你要想學會變臉也不難,先來認識一下大師們常說的三大手法絕技。

先說抹臉。這是將化妝油彩塗在臉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時用手往臉上一抹,便可變成另外一種臉色。如果要全部變,則油彩塗在額上或眉毛上;如果隻變下半部臉,則油彩可塗在臉或鼻子上。再說吹臉。吹臉,隻適合於粉末狀的化妝品,如金粉、墨粉、銀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麵上擺一個很小的盒子,內裝粉末,演員到時做一個伏地的舞蹈動作,趁機將臉貼近盒子一吹,粉末撲在臉上,立即變成另一種顏色的臉。但有一點要注意,吹的時候必須閉眼、閉口、閉氣,否則,不嗆個半死才怪。

最後說扯臉。與前兩個比起來,扯臉就顯得比較複雜。首先,將臉譜畫在一張一張的綢子上,剪好,每張臉譜上都係一把絲線,再一張一張地貼在臉上。絲線則係在衣服的某一個順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比如說腰帶上。在表演時,以舞蹈動作為掩護,再一張一張地扯下來。當然,動作要幹淨利落,不然,露出馬腳被觀眾識破就壞了。

神奇的服裝

臉譜是變臉的第一件道具,一張好的臉譜不僅要美觀,而且還要毫無破綻。臉譜質量直接關係變臉的數量。經過幾代人的傳承,臉譜製作材料在經曆了牛皮、豬肚、布的變化後,越來越輕,越來越薄,據說,現在已經使用了質地更輕、更薄的絲綢。

在變臉這門絕技中,常用的道具除了臉譜,還有衣服。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秘密也就藏在這衣服上。變臉的服裝是特別製作的,很多地方必須使用特殊的材料。而且,從後麵看,這件服裝皺皺巴巴的,一副千瘡百孔的樣子,仿佛被機槍掃過似的。其中的道理或許隻有會變臉的人才懂得。總之,對於演員來說,要在一刹那變出十四張多怪臉出來,他的服裝和道具至關重要。

高檔次的魔術

有人認為,變臉是一種魔術。因為魔術最根本的東西,就是製作道具。而變臉的一部分也是道具,比如服裝、臉譜。但在表演方麵,魔術的動作卻沒有變臉那麼大,所以說,變臉既是魔術,但比魔術高一個檔次。如果你非常仰慕變臉,期望著自己像大師們一樣在舞台上風光無限,光有足夠的道具,恐怕還遠遠不夠。就像出色的魔術師一樣,你還得靠勤奮練習,經過千錘百煉,把手法基本功練紮實。因為在做變臉中,你的手法得非常快,快到觀眾無法看出破綻,才能顯示出它的神秘和魅力。

妙妙果味派

大師王道正變臉有三大特點:

1.八張臉譜,皆為全臉。一般變臉多為半截臉,有點類似佐羅,嘴巴露在外麵。王道正則為全臉,並且解決了呼氣、吸氣與發聲這一難題,看上去就像直接勾畫上去的淨角臉譜;2.雙向變臉。先由綠、藍、黃、棕、黑等各色臉譜,現出本相,再變金臉。也就是說,先將臉譜一張一張地依次扯下來,揭開自己的“廬山真麵目”,最後還要憑空蒙上一張金臉,隱去真身;3.緊密結合劇情發展,表達人物內心感情。

110-111 古希臘三大悲劇家

希臘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也是西方戲劇的源頭。據說,戲劇最初源於酒神祭祀,當時舉行祭祀時,會有盛大的合唱隊合唱酒神讚美歌。這些合唱隊員身穿羊皮,戴羊角,扮成“山羊人”。每次,合唱隊在神壇前,會先講述有關酒神的故事,接著隊員們會唱起讚美酒神的歌曲。大約在公元前534年,雅典人在合唱隊的歌舞表演中,首次加入了一個演員,到埃斯庫羅斯時,演員增加到兩個,並逐步增多,有了人物對話,發展成了戲劇。

說到戲劇,不能不說這些大戲劇家,他們就是古希臘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裏庇得斯。

悲劇之父

埃斯庫羅斯是古希臘悲劇的奠基者,被譽為“悲劇之父”。他出身貴族,年少時經曆過雅典君主的暴政,還參加過反對波斯入侵的馬拉鬆和薩拉米戰役。據說,他一生共寫過90個劇本,流傳下來的隻有7部完整的悲劇,大都取材於神話故事,其中最為傑出的作品要數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普羅米修斯”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先知先覺”,也是希臘神話中造福人類的神,相傳他曾盜取天火給人類。《被縛的普羅米修斯》描寫了普羅米修斯同情人類,凡是能給人類帶來幸福的事物都傳給人類,不料卻遭到天帝宙斯的懲罰,最後被釘在懸崖上受苦刑的情景,有濃重的悲劇氣氛,也揭露了宙斯的殘暴和專橫。

戲劇藝術的荷馬

接著,來認識一下索福克勒斯。他是雅典奴隸主民主製繁榮時期的悲劇詩人,提倡民主精神,相信命運的力量,推崇人與命運的鬥爭。據說,他有劇作120多部,至今隻剩下7部,大都取材於神話傳說,注重對人的刻畫。可以說,他把古希臘悲劇藝術推向了高峰,被史學家稱為“戲劇藝術的荷馬”。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故事講的是,一位牧羊老人撿到一個孩子,取名俄狄浦斯。原來,這個可憐的孩子是底比斯國王的兒子,底比斯國王從神示中得知自己的兒子命中注定要殺父娶母時,就將他拋在山中。結果一切都應驗了,俄狄浦斯悲痛欲絕,就刺瞎了自己的眼睛,他的母親也因羞愧自殺。俄狄浦斯是西方文學史上一個不朽的典型形象。

舞台上的哲學家

最後來認識一下歐裏庇得斯,因為研究過哲學,他被稱為“舞台上的哲學家”。歐裏庇得斯是雅典奴隸主民主製衰落時期的悲劇詩人,他不相信命運的力量,認為人的力量大過神的力量,雖說他的作品都取材於神話故事,可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歐裏庇得斯一生創作有92部作品,流傳至今的有18部,其中代表作為《美狄亞》。

故事講的是,科爾喀斯國王的女兒美狄亞,幫助伊俄爾科斯國王埃宋的兒子伊阿宋,從科爾喀斯取回了金羊毛,得到了伊阿宋的愛情。幾年後,伊阿宋為了娶科林斯的公主為妻,非要與美狄亞分手。美狄亞異常痛苦,就決定報複,她讓兩個兒子將一件遍染磷火性毒藥的新衣送給公主,結果公主被燒死。國王聞訊,前來救助時也被燒死。事後,美狄亞又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孩子,逃往雅典,得到了雅典王的庇護。

112-113 永遠的哈姆雷特

說到哈姆雷特,人們會立即想到莎士比亞。的確如此,《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一生最重要的劇作,他創造的哈姆雷特形象深入人心。根據統計,在近百年來,每12天就會有一本關於哈姆雷特的論著問世,真可謂有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莎士比亞正是塑造哈姆雷特的戲劇大師,傳世的作品很多,影響非常廣泛。然而,在他的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接下來,就讓我們走近大師。

天才大師

現在人們都知道,莎士比亞是個無所不知的天才。1564年,莎士比亞出生在英國斯特拉特福鎮一個市民家庭,父親是從事皮革手套的製作和銷售的富商、鎮長。他在當地一所教授拉丁文的學校學習過古典文學、哲學、詩歌、邏輯等,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後因父親破產,不得不在14歲時輟學回家。

莎士比亞隻好開始自謀生路,據說因生活拮據曾潛入鄉紳的莊園獵鹿,後逃往倫敦。這以後,他做過馬夫、雜役、雇傭演員,隨後成為劇院的導演。這些豐富的社會閱曆,為他以後的戲劇創作奠定了基礎。當時,莎士比亞還經常改編舊劇本、創作新劇本,滿足倫敦幾家劇院的需要。

哈姆雷特的故事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重要的作品。年輕英俊的王子哈姆雷特,回國奔喪,父親的死使他痛不欲生,而母親又匆匆改嫁給登上王位的克勞狄斯,也就是哈姆雷特的叔叔。就在這時,已故的丹麥老國王陰魂不散,對哈姆雷特說:“我是你父親的亡魂,你一定要替父親報仇!”原來,是叔叔克勞狄斯殺死了哈姆雷特的父親。克勞狄斯老擔心侄子來複仇,就利用哈姆雷特的戀人奧菲利婭去試探他,不料被哈姆雷特識破。

有一次,哈姆雷特借戲班到宮中獻藝,證實了鬼魂的話。當天晚上,哈姆雷特見克勞狄斯正在祈禱,想趁機殺了他,可擔心他的靈魂升上了天堂,而沒有下手。

典範之作

於是,哈姆雷特來勸母親疏遠自己的叔叔,卻誤殺了奧菲利婭的父親。與此同時,他發現奧菲利婭也是她的父親效忠克勞狄斯的工具,便要同她決裂。奧菲利婭遭受打擊,最後溺水而亡。後來,克勞狄斯挑唆奧菲利婭的哥哥與哈姆雷特決鬥,結果兩人都中劍而亡。這時,王後大叫著倒在地上,中毒身亡。哈姆雷特臨死之前,在朝堂上宣布克勞狄斯殺兄篡位的罪狀,並用劍將他刺死。

哈姆雷特為父親報了仇,也失去了最愛的戀人,充滿了濃厚的悲劇情結。這部劇作是莎士比亞的悲劇代表作,雖然取材於一個古老的丹麥傳說,反映的卻是17世紀初的英國。在莎士比亞的筆下,這一故事被融入了莎士比亞時代英國的現實,稱得上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典範之作。

114-115 梨園弟子

爺爺是個戲迷,每到周末,總愛看河南衛視的節目《梨園春》,還不時地冒出幾句“梨園弟子”、“梨園行”之類的話。坐在一邊玩的小明就納悶了,這梨園弟子是什麼人,怎麼不叫桃園、蘋果園弟子?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裏就簡單地做一下介紹。

最初的藝術學院

說起這梨園,它原本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具體地說,就是皇家禁苑中,與棗園、桑園、桃園等園子並存的一個果木園。這些果木園中設置有離宮、別殿、酒亭、球場等設施,是供皇帝、皇戚、貴臣等宴飲遊樂的場所。後來,唐玄宗李隆基倡導,梨園的性質起了變化,由一個單純的果木園,逐漸成為唐代規模最大的培訓演員的地方。李隆基酷愛音樂,當然他會對梨園格外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