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要打技術工
筆者前不久搬遷新居,給新居做裝修的是一支農民工裝修隊。筆者與農民工們聊起,發現他們每個人的收入都不同。一般木工、泥工、電工等技術工種的大工收入每天是50元,做輔助工作的小工收入是30元,其中兩個專門請來做核心技術工作的浙江工人的收入最高,每天是80元。同在一支裝修隊,沒有技術的工人的收入比有技術的居然少了一半多。
每年春節回老家,與在外打工的農民親戚談到在外打工的情況,許多人也是滿臉愧色:“我們沒什麼文化,也沒有什麼技術,在外打工隻能賣力氣,幹些挖溝、修路、裝車、運水泥之類的力氣活,一個月就賺個四五百元,僅僅隻是比在家裏種田強些。要是有技術,就是當瓦工、木工,一個月也可以掙個一千多元錢。哎,我們吃虧就吃在沒有文化沒有技術上!”
中國農業大學的一項關於農民工收入的調查顯示,無技術的農民工收入不到有技術的農民工收入的60%。那些文化程度低、同時又沒有受過什麼職業培訓的農民工,找工作都艱難。即使找到一份差事,也是收入很低。相反,那些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無論是廚師、美發師還是電工、汽車修理工等等,都能很快找到一份月收入千元以上的工作。
大量事實證明,農民工較低的素質已成為影響其就業的根本性因素。據統計,我國農村勞動力中,大學文化程度的隻有0.0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有4.5%,文盲和半文盲卻占到22.25%。同時,由於農民外出打工基本處於自發流動狀態,接受技術培訓的比例很低。在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占9.1%。在2001年新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隻占18.6%。四川全省3827萬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時間僅為7.14年,文盲和半文盲占15.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2%,高中文化程度的僅占3.3%。農民工接受職業技術培訓的情況更差,僅占全省農村勞動力的8.1%,760多萬出川農民工中,持有職業技能證書者僅占5%。絕大部分人外出打工沒有一技之長,也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化社會所要求的嚴密、準確、守時、守信、科學、創新、競爭的工業文明和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無法適應現代工廠的工作。
有的農民工認為,他們雖然沒有文化,沒有技能,但可以憑力氣吃飯,靠汗水賺錢。然而,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現代製造業的發展,耗能高、汙染大、技術水平低、勞動效率低的企業在城市裏逐步減少。現代服務業、物流業、電子信息業、高新技術產業等等快速發展的產業,需要的都是有文化、有技術的高素質勞動者。沒有受過職業培訓的勞動力很難適應技術含量高的工作,因此大批向城市轉移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技術與技能,盲目進城,很難找到自己的工作位置。
2004年春節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浙江許多地方都出現了“民工有人無崗、企業有崗無人”的局麵。溫州市登記在冊的空缺崗位每天都維持在13000個至20000個,雖然求職登記人數超過24000人,但每天介紹成功的人數卻不足2000人;在杭州,2月份用工缺口達17218人,有十多個工種的用工需求量超過求職人數的一倍以上。與此同時,在杭州、寧波、紹興和台州等地,也有不少農民工因為找不到工作而無奈踏上歸程。
一邊是企業急著招人,另一邊是農民工急著找工作,為什麼同樣著急的供需雙方卻難以一拍即合呢?事實上,出現這種狀況,正是因為許多企業都提高了用工的“技術門檻”,大量需要招收熟練的“技術型”農民工,對單純幹體力活的農民工需求量越來越少。
要適應這一新的形勢,關鍵就是要抓緊提高農民工隊伍的素質特別是技術層次。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們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高農民工素質不僅是農民工自己的迫切需要,也是城市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致公黨中央經過廣泛的調研後認為,我國產業升級、結構調整迫切需要大量的藍領熟練工,而這主要依賴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來誕生。
所謂藍領熟練工,主要是指第二產業及延伸服務領域中的技術工人。目前在我國的勞動力市場上,藍領熟練工供需嚴重失衡,藍領熟練工正在成為緊缺資源。浙江省勞動力市場提供的統計顯示,所有工種的藍領熟練工都是需大供小,其中維修電工的供需缺口為1:2,機械設備裝配工的供需缺口為1:7,焊工、機修鉗工的供需缺口為1:8,數控銑工的供需缺口高達1:21。據調查,福建泉州一地就“缺工”達二十萬人以上,其中僅鞋帽、服裝、包袋行業針車熟練工缺口就達十萬人以上。廣東缺少藍領熟練工130萬人。
我國製造業大發展所帶來的對藍領熟練工的龐大需求,對大力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極好的機遇和難得的發展空間。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許多農民工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隻有從技術上提升自己,農民工才有可能真正在城市裏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有可能真正成為中國產業工人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