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導言(1 / 2)

進入正題前,有兩個問題需要說明。首先是當代的時間範圍。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將20世紀隔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世界局勢動蕩不安,殖民國家占據主導地位,相互間為瓜分殖民地展開激烈的爭奪。1945年以後,世界由戰爭走進了一個相對和平而又矛盾重重的時代。這一年,被稱為新世界秩序的“起始年”。因此,很多曆史著作都將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當代與現代的分水嶺。本書也采取這種觀點,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作為當代美國藝術教育研究的起點。其次,當代的藝術教育按性質可分為專業藝術教育與非專業藝術教育。前者又分為以培養藝術家為目的的純藝術教育與以實用為主的設計藝術教育。本書所要探討的是作為審美教育主要內容和途徑的非專業藝術教育。

另外,在本書中,藝術教育與審美教育可以說是被當做同義術語來用的。實際上,作為術語,審美教育擴展了藝術教育的範圍。審美教育涉及創造、欣賞、曆史、批評等各方麵的活動。它不僅僅涉及視覺藝術,還包括了所有的藝術形式。當審美興趣的範圍不僅限於人造物品時,審美教育也可研究與欣賞自然或人工設計的環境。然而,20世紀的美學學科把藝術及相關概念當做其主要的分析課題,因此美育理論大多強調對藝術的研究;藝術教育的問題不僅僅由藝術教育理論家來討論,而且也經常引起藝術哲學家的興趣。20世紀70年代,醞杜布斯曾說,審美教育運動展示了藝術教育的邏輯演變;月弗爾德曼也認為,對藝術的反應是對藝術教育的審美層麵的例證,在此情境下,藝術教育與審美教育這兩個術語幾乎沒有什麼差別。的確,在當代美國藝術教育界,審美教育往往被視為藝術教育的別稱。

藝術是人類的基本行為之一。從原始人驅魔媚神的歌舞,從原始洞穴牆壁上留下的動物繪畫,一直到今天各種的現代派藝術乃至後現代主義藝術,藝術始終描述、界定並深化著人類的經驗。一個沒有藝術的社會和民族是不可想像的。

藝術體現著人類對自身的思索。人們總在藝術中尋覓前人留下的永恒問題的答案:人的本質是什麼?人類生活的價值與意義何在?人類要去往何方?同時,藝術經常成為時代變遷的動力。它以新的角度向舊的觀念發起挑戰,或對人們熟知的概念做出獨特的闡釋。

藝術是對“事物和人類生活得出客觀見解的途徑之一”,是“對實在的發現”。

藝術既能促進人自身各方麵的發展,也是理解個人成長的手段。

藝術可培養人的創造性思維,激發人的想像力。

藝術賦予人的情感以形式,是人類為表達自己的情感所選中的語言。

藝術通常就被認為有交流的功能。它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表現,更是社會性的表現。人們可以通過理解藝術來理解藝術所在的文化與社會。

藝術深深地根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藝術無處不在。它深化著生活,豐富著環境,改造著人們的生活經驗。

藝術還是一種強大的經濟力量。從時裝到每種產品的創意和設計,從建築到表演業和娛樂業,藝術已經成為身價億萬的產業。沒有藝術,人們將無法生活。

人類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劣。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的維持與保護問題。藝術體驗能促使人重新審視環境,能讓人在更理性的基礎上而不僅僅是經濟層麵上評估一切。

出於上述種種理由,我們可以認定,在任何一種文明中,藝術與“教育”一詞的根本含義是密不可分的。缺乏基本的藝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決不能稱為真正的教育。

近年來,受西方通識教育傳統影響的美國特別重視藝術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中的作用。1988年,美國藝術資助機構公布了美國藝術教育狀況的調查研究結果——《走向文明:藝術教育報告》。報告認為,藝術教育的目的是“賦予青年人以文明感,培養創造力,傳授有效的溝通能力,提供所讀、所觀和所聞對象的工具”。報告對未來的藝術教育提出了與之相應的四點建議:“藝術教育理應引導所有學生培養一種文明世界的藝術感,一種藝術過程中的創造力,一種從事藝術交流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一種對鑒別藝術產品必不可少的證判能力。”全美藝術教育方針研究委1會前秘書長史密斯教授認為:“審美教育的總的目的,就是培養人們的藝術欣賞能力,以便使他們在觀賞藝術品時,獲得藝術品所能提供的珍貴經驗……審美教育的總體目的,還應包括一種社會性需要,即恢複和重建人們的判斷能力的需要。”《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通過立法程序,藝術教育被寫進美國聯邦法律。這一法令承認,藝術是一門核心課程,在教育中具有與英語、數學、曆史、公民與政治、地理、科學和外語同樣的重要地位。根據該法令的要求,國家教育標準和改進理事會成立。該會的職之一是與相應學科的國家級組織合作,編製各學科教育標準,以鼓勵美國的青少年兒童取得高水平的學習成就,並為他們的學習及成績的評價確定水準基點。1992年,美國全國藝術教育協會聯盟在美國教育部、美國藝術基金會和美國人文科學基金會的資助下,出台了麵向全美國學生的《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以確定學生在藝術這門學科中應該知道什麼和能夠做什麼。這個標準的製訂者們盡可能廣泛地征求了藝術教育專家和學者的意見,考察了各州藝術教育文件和各國的標準,並進行了一係列全國性的研討、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