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根拉吉夫·甘地在風靡全球的超導熱中,很多國家的政府、經濟、科技部門以各種方式增強這方麵的力量,支持這項研究工作,美國、日本和中國等,都由政府直接出麵成立專門機構,協調全國企業、大學、研究機構的超導研究工作,並製定全國性發展超導研究與應用的戰略方針和計劃。美國總統裏根親自出席白宮和能源部聯合召開的商業應用超導會議,並發表講話表示支持;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親自出任印度國家科學局和技術局的超導委員會主席;美國、日本、中國、英國、印度等國,都緊急追加撥款,增加研究經費,加速進行超導研究和開發;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已開始貯存和壟斷釔和其他重要稀土超導資源。

在此期間,有關氧化物高溫超導研究新進展的報導,遍及世界各國的大小報刊雜誌上,整個世界好象要成了超導世界,這種單項科學研究形成如此廣泛的熱潮,在世界科學史上實屬罕見。

那麼,為什麼在瞬間就會形成風靡世界的超導熱呢?全世界學術、工業、經濟和政界如此重視超導體的研究與開發,是因為高溫超導體的開發應用將對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以及科學認識都引起重大的影響。有人認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可以與鐵、電的發現對人類所產生的影響相比。有的學者預測,如果液氮溫區的超導材料投入實用,將引起全世界工業的小革命;如果室溫超導材料實現並投入應用,那將是全世界的一場工業大革命。而且這種前景並非十分遙遠,美國的金融專家分析認為,到90年代後期,就能從超導材料上獲取大量利益,超導材料在科技、產業、經濟上有著重要的應用前途,這就是全球超導熱的內在根源。

超導應用給人類帶來的影響,可以從超導磁懸浮高速列車略見一斑。一般火車,因車輪與鐵軌之間的強力摩擦,速度最高限度為每小時300公裏,由於噪聲、振動和保證安全等因素,實際運行速度遠遠低於300公裏。如果使車輪離開鐵軌,便能大大提高速度,超導磁懸浮就是這種安置。在火車車廂底座安裝多組超導磁體,處於懸空的鐵軌下方,磁體產生的強磁場與鐵軌強力吸引,而把整個車廂抬懸起來,用計算機控製磁體電流大小,使磁體與鐵軌間始終保持10厘米的空氣間隙。列車由直線感應電動機驅動,其定子亦裝在車廂下部,輔設於兩條鐵軌之間的一條鋁質反應軌相當於轉子,車廂懸浮時,定子與轉子間有20毫米間隙。定子線圈通上交流電時,反應軌即形成感生電流。產生平移的旋轉磁場,推動列車前進。磁懸浮列車沒有車輪,靠磁力在鐵軌上漂浮起來向前滑行,車速高、無噪聲、運行平穩、轉彎半徑小(8米)、可以爬坡。磁體卡在鐵軌下,列車不能脫軌,容易製動,安全可靠,特別適合於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間運行,能耗與火車相近,營運費低。1987年,日本的超導磁懸浮列車載人試運行,時速達每小時408公裏,預計可達每小時800公裏。

1987年11月30日至12月5日,美國材料研究會在波士頓舉行,3400名各國代表參加了會議,美國休斯頓大學的朱經武教授指出,雖然有各種超導溫度的報導,但穩定重複的臨界溫度仍在90K~100K(-173℃)。197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安德森博士認為,BCS 理論無法解釋高溫超導陶瓷材料的特性,因此,研究的方向一是用各種分析手段從實驗和理論,探討超導物質內在結構,尋找根據,建立新的超導理論;另一方麵是用不同成分與比例及不同工藝技術去研製新的超導材料,而最有吸引力的還是超導的實際應用。

1987年12月10日,隨著米勒和貝德羅茲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曆時兩年風靡全球的超導熱似乎已經過去。然而那隻不過是爭先報導超導臨界高溫記錄的消息平靜了,實質性的理論探討和實際性的應用研究正在深入進行,不久將有新的進展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