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利用同樣的方法,將金屬蒸發成原子狀態,讓原子從管道湧向原子碳化工廠,再利用強子對撞機,將原子加速分離,不需要的原子融入空氣,回歸宇宙,需要的原子,被驅趕到原子碳化室中。
利用納米粉的複製重組能力,一小塊納米金屬被重組了出來。
由於金屬中包含的原子太多,太複雜,所以500公斤金屬,氣化成原子狀態,僅能製造出10左右的納米金屬。
這10克左右的納米金屬,對羅斯來說價值連城,它們導電性強上1萬倍,重量隻達到鋼鐵的60分之一,堅硬程度達到鋼的300倍,10克左右的納米金屬,麵積大得驚人,達到了5個平方米。
羅斯迫不及待的拿著這兩種材料返回了納米工廠,羅斯直接給人工智能大廈中的布蘭妮和譚瑩她們下達指令,讓她們來指揮機器人生產。
1000個智能機器人整齊的走了進來,在計算機專家的指揮下,乖乖的走到了生產線上,它們與各種激光高精密機床,鐳射機床聯網之後,再啟動操作程序,開始生產起了各種納米零件。
在程序的控製下,一些機器人操控激光機床,將納米塑料與納米金屬,切割成微米大小的塊狀物。
一些機器人利用激光,在這些納米塑料上打孔,方便安裝各種納米零件。
一些機器人操控激光和鐳射機器,在納米金屬上麵繪製一個個微小的電路圖。
一些機器人,將納米粉與陶瓷粉混合之後,製造成了差勁的納米陶瓷,利用這些納米陶瓷當成絕緣材料。
另一些機器人操控激光機器,將納米陶瓷與納米金屬製造各種肉眼看不到的納米電阻、納米電容。
這些零件的製造水平,是人類無法完成的。
因為納米零件個頭太小,人眼看不清,隻有機器人顯微鏡般厲害的電子眼,才能看清每個零件。
機器人的程序與機床對接之後,人機一體,在計算機專家的指揮下,才能完成人類無法完成的任務。
一個納米電阻的工序達到132個步驟,一個納米集成電路板的製造需要924道工序,一塊完整的納米芯片,上麵需要焊接的各種納米零件與納米集成電路達到了上千個。
這些技術,每一個步驟出錯,將會浪費珍貴的納米材料。
機器人與眾不同,它們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最高標準,每一個步驟都精確到了納米級別,它們不會因為疲憊而出錯,不會因為注意力不集中而走神,更不會因為心情不好而不想工作,它們是人類最完美的技師。
納米工廠中,一條條生線產隨著時間的推移正在完善,納米材料的生產,也從最開始的電弧放電法,到全麵采用6種技術,生產質量更高的納米粉。
納米粉的複製重組能力,讓它們能夠輕易與大量原子重組,形成不同的納米材料。
3000名機器人全部投入生產,但是它們動作太慢,產量太低。納米生產線又太複雜,一件完整的產品,需要經過幾百到上千道工序,一件產品,從原材料到製造成功,需要十幾天時間。
一切還需要時間,羅斯隻能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