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時期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所以說唐三彩從另外一個側麵也反映了這種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詩歌、繪畫、建築其他文化一樣,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於其他的文化藝術,從現代的陶瓷史上認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裏程碑,因為在唐以前,隻有單色釉,最多就是兩色釉的並用,在我國的漢代,已經有了兩色,即黃色和綠色兩種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到了唐代以後,這種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時得到了運用。從陶瓷史上有人考證,這和唐代當時的審美觀點起了很大的變化有關。在唐以前人們崇尚的是素色主義,到唐代以後,它包容了各種文化,包容了外來的好多文化,這個時候從繪畫、陶瓷、金銀器的製作,形成了一個燦爛文化的特點。
誕生背景
唐三彩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重要的曆史地位,在在中國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唐三彩誕生於唐代是有其文化淵源的。首先,成熟的陶瓷技術是唐三彩誕生的物質基礎;其次,唐代盛極一時的厚葬之風是促成其誕生的直接導向;第三,唐代各個領域的曆史文化是孕育其最好的藝術養料。唐三彩的誕生也是三彩釉裝飾工藝的誕生,是釉彩裝飾和胎體裝飾結合的過程。輝煌璀璨的唐三彩,其絢麗斑斕的藝術效果在雕塑精美、造型生動的俑上得到了完美的發揮和淋漓盡致的展現。[2]
4製作工藝編輯
三彩武士俑(現藏故宮博物院)
唐三彩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首先要將開采來的礦土經過挑選、舂搗、淘洗、沉澱、晾幹後,用模具作成胎入窯燒製。唐三彩的燒製采用的是二次燒成法。從原料上來看,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粘土製成,在窯內經過1000-1100℃的素燒,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再施以配製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其燒成溫度為850-950℃。在釉色上,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經煆燒後呈現出各種色彩。
釉燒出來以後,有的人物需要再開臉,所謂的開臉就是人物的頭部仿古產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經過畫眉、點唇、畫頭發這麼一個過程,然後這一件唐三彩的產品就算完成了。
5成型方法編輯
唐三彩的基本成型方法包括輪製、模製、雕塑三種,在一件器物上,幾種方法往往結合使用。
唐三彩駝和外域商販
輪製,是用輪車製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構件是一個木質圓輪,輪下有立軸,立軸下端埋入土內,上端有樞紐,便於圓輪旋轉。操作時,撥動圓輪使之平穩地旋轉,利用輪車的旋轉力,用雙手將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狀。輪製法始於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晚期,製作的器物器形規整。日用器皿中杯、盤、碗、碟、瓶、爐、壺、罐等,多采用輪製成型。模製,與近代陶瓷製造業中的手法擠漿法相類似。多用於製作形狀簡單的小件物品。模製成型分單模和合模兩種。單模是將泥料放入模子後擠而成,這種單模適合於器物上裝飾用的貼花及其他小附件。雙模是用兩個半模壓製後對接而成,合模適用於生活器皿、傭、動物及較複雜的器物構件。雕塑成型多適用於大型的傭類和複雜的器皿。一件較為複雜的三彩器的製作,需要用多種成型手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