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雜文篇(3)(1 / 2)

賀詞

欣聞《教育周刊》創刊100期,謹表示誠摯的祝賀。

願《教育周刊》這朵豔麗奪目的奇葩更加燦爛;願《教育周刊》得到廣大師生的關愛和青睞;願《教育周刊》越辦越好。

(2002年1月15日應邀為《小龍人報》題詞)

探望病人時的語言藝術

人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當同學、同事、朋友、親戚或鄰居有病時,前往家中或醫院探望、慰問,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種禮節,反映了一個人的基本素質。病人患病期間,尤其是危重病人,大多心理負擔重,思想壓力大,情緒波動、煩躁不安、苦悶憂鬱、多愁善感。因此,看望病人,講究藝術是必需的,特別是要講究語言藝術。

有這樣一個事例:海內外著名作家柏楊患肺炎住院時,許多人前去探望。一天,他的幹女兒一進病房,就撲在床頭:“幹爹,來世我們還要做父女!”柏楊聽後臉色鐵青、悶悶不樂,半晌不說一句話。無獨有偶,另一個探望者看望他時,哭喪著臉說;“我真舍不得您啊!”柏楊更是心情沉重,傷心不已。不就是得了個肺炎嗎?值得大驚小怪嗎?好像柏楊要告別人世似的那樣悲戚。

現實生活中,我們在醫院常常會聽到這些不中聽的話:“哎呀,你今天的臉色咋這麼難看?”“你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家裏可怎麼辦?”“你得的可不是個好病,我們鄰居……”這樣的語言,不能不使病人的情緒一落千丈。

可見,看望病人是好心,一定要學會說話。若語言不得體、不中聽,隻能適得其反,不僅引起病人及家屬的反感,而且還會加重病人的心理負擔和病情。

我以為,到醫院看望病人時應做到“五宜”“五不宜”,要“會說話”。

五宜。一是宜對病人所患病情有所了解,通過家屬或醫生了解病人患的是慢性病、流行病、傳染病,還是危重病或不治之症等,從而選擇購買適當的禮品等。二是宜給病人送束鮮花、花籃,帶些適宜病人吃的水果、牛奶等營養品。看到鮮花,病人往往會心情舒暢,心曠神怡。三是宜在醫院規定的時間內去探視,探望的最佳時間為:上午醫院查房後,病人午飯後半小時左右,晚飯後一小時左右。四是和病人交談時,宜神情自然、輕鬆,語調親切,如同親人般關愛;語氣委婉,如和風細雨;語言情真意切,如三月春風。五是走路宜輕聲慢步,保持醫院走廊和病房的安靜,尤其是穿高跟鞋的女士,聲音過大會引起病人的焦躁和不安。

五不宜。一是人數不宜過多,一般不超過5人為好,人數過多,造成病房擁擠,影響其他病人的治療和休息,也影響醫院正常的工作秩序。二是不宜時間過長,一般來講,探望不超過10分鍾。時間過長,會使病人感到疲倦,容易加重病情,也影響其他病人休息。三是不宜高聲喧嘩、高談闊論,旁若無人地大聲說話、聊天,會影響同病房其他人的情緒。四是不宜穿過於鮮豔華麗的時尚服裝,否則會引起病人及家屬的不快。看望病人,穿著莊重樸素、自然大方,無形拉近了與病人的距離,體現了真情和溫情。五是對危重病人,隻可安慰勸導,不宜提及病情,因為病人最忌諱的是病情,更不能和家屬竊竊私語,以免加重病人的疑心而內心惴惴不安。

看望病人時,除做到上述幾點外,最主要的是要講究語言藝術,要“會說話”。話有三說,巧說為妙。“會說話”,體現了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和素質,病人聽後會倍感親切,心情舒暢,從而減輕心理壓力,樹立戰勝疾病的勇氣,也加深了看望者和病人的友誼。

“會說話”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多說關心、寬心的話。如見到病人後,和藹可親地說:“吃了吧?”

“昨晚睡眠一定很好吧?”“輸了幾組液體?手不疼吧?”這些話,可以淡化病痛給病人帶來的苦惱,使病人精神愉悅,病人也一定會給你以滿意的回答。

二是多說鼓勵的話。鼓勵的話如同“精神維生素”,可起到藥物難以起到的神奇作用,如“你老哥這叫啥病,輸幾天液就好了”。“當今醫療技術這樣高,這點病算個啥?十天半月就可以康複了”。病人聽後,無疑情緒高昂,增加了戰勝疾病的信心。

三是多說有益於養病的話。向病人介紹自己或熟人治愈疾病的方法和經驗,使病人也了解、掌握相關知識,病人無疑會興趣盎然地傾聽,並付諸實踐。如“常言道,大病要養,小病要扛,你這病打針吃藥,加強營養,很快就會好了”。“我們單位小田,輸了幾天液,又吃了幾服中藥,中西醫結合,一周就出院了”。類似語言,入耳入心,病人聽後心境漸好,定會飯吃得香,覺睡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