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年時代的教育和文化環境
(公元1472-1487年王陽明出生於一個世代書香的封建官僚家庭。據《陽明先生年譜》記載,其曾祖世傑,“人呼為槐裏子,以明經貢太學”。祖父天敘,號竹軒,是一個“環堵蕭然,雅歌豪吟,胸次灑落”的紳士。著有《竹軒稿》、《江湖雜稿》。父名華,字德輝,別號實庵,晚稱海日翁,嚐讀書龍泉山下,又稱為龍山公,成化辛醜(1481)賜進土及第一名,官至南京吏部尚書。王陽明生活在這樣具有豐厚文化素養的家庭,自然會受到上等的文化教養。
封建官宦之家總是望子成龍的。當王陽明出生前後,家裏老人因吉祥之想,精心編織了兩個神奇的故事。其一是說王母鄭氏懷他十有四月之久,比常人在娘肚子裏足足多呆四個月!這當然是世間罕見之事。其二是說王陽明呱聲墜地之時,祖母岑氏正做著一個神妙而香甜的美夢,夢中“神人衣緋玉,雲中鼓吹,送兒授岑”。當岑氏驚醒,適聞王陽明降世啼聲。究竟老太太編織的美夢是真是假,無從考證,然而祖父竹軒公堅信無疑,遂取吉祥夢意給新生兒授名為“雲”。於是親友們廣為宣傳,並指王陽明誕生樓為“瑞雲樓”。樓址在餘姚龍山北麓。這兩個荒誕的故事,流傳人口,當然要對王陽明及撫養和教育他的人產生一定的心理作用。王陽明從小自命不凡放蕩自任,而其祖父母更是十分鍾愛,百般袒佑,這使得他確實獲有一良好的自由發展的心理環境。
緊接著第三件奇事在王陽明五歲時實實在在地發生了。五歲前王陽明的語音器官發育不全,據說還是一個啞巴兒童。一天,他突然開始說話,而且能口誦祖父所讀的書文。可見其智力非同一般。
五歲以後在家塾讀書,八歲時對神話故事很感興趣,富有想像力。但他很頑皮,不太遵師教,常逃塾厭學,把精力花在士大夫子弟不應有的戰爭遊戲上。聽故事,好戲遊,此乃兒童天性,順其自然,無疑對他的身心健康和性格培養大有裨益。更況餘姚山清水秀,東瀕東海,北臨大江口,西接紹興,自古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此人才淵藪之地,何乏神奇傳說故事?王陽明生長在如此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之中,加上家庭教育習染,適足以開發其智力,放任其性格,形成富於創造性的思維心理素質。王陽明後來注意兒童教育要依據兒童自然好樂之性的思想,無疑是有他的切身感受的。
十歲那年,父王華舉進士,中狀元,授修撰。是年,衣錦還鄉,榮滿鄉裏,不久就將竹軒公和兒子一同接往京師官邸。竹軒公因兒子成為新科狀元,由此胸次更加“灑落”,所過之地多有名士逢迎禮遇。
一次,過金山寺與客酒酣,詩興發作,企圖“雅歌豪吟”一番,不料江郎才盡,半晌賦詩未成,顯得十分尷尬。聰明又好自我表現的王陽明從旁而出,脫口吟詩一首: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
頓時才驚四座。複命賦《蔽月房山詩》,陽明應口放聲道: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年僅十一歲的稚童,吐詞如此豪邁不凡,不僅有氣吞牛鬥之概,而且富有哲理意境。由此可見,王陽明幼時所受教育已非一般。
次年,王陽明在京師就塾師之教,仍豪邁不羈。其父深以為他過度早熟而常懷憂慮,但礙於竹軒公在旁袒護也難於約束。這對王陽明形成放任性格是有很大影響的。一天,王陽明與同窗逛長安街,遇一相士,說他日後可成聖賢,使得他心境陡高,竟從此拳拳其言,如癡如醉。“自後每對書輒靜坐凝思。嚐問塾師曰:何為第一等事,塾師曰:
‘惟讀書登第耳’!”陽明對此答複不以為然,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學聖賢為第一等事,登第次之,此觀念萌發在這位十二歲的少年心裏,可見他已開始關心人生價值和學習目的了。
十三歲時,母親去世,他“居喪哭泣甚哀”。失去母愛,使得王陽明感到人生莫大的痛苦,後來他常回憶:“臣自幼失母,鞠於祖母岑”。傳說他在生母死後,受到繼母的殘酷虐待。不久,他想出了一個罰治繼母的法子。一天,他上街買了一隻長尾林鶚,把它藏在繼母的被子裏,同時收買了一巫婆。當繼母一鑽進被子時,長尾林鶚突然飛出,發出怪聲,在房裏亂飛。風俗忌野鳥進屋,特別是這種叫聲難聽的野鳥,更被視為不祥之兆,況且它隱藏在深閨的被褥中,的確是一件不小的怪事。在繼母恐懼之際,陽明請來了那個被收買的巫婆,裝作陽明生母附體恐嚇其繼母:“你虐待我的兒子,我祈求神來取你的命。原來那怪鳥就是我的化身。”繼母渾身發抖乞求饒命,並發誓不敢再虐待陽明。“於是遽改其行,一朝而為賢母”。這個傳說或未虛構,說明少年陽明善於觀察習俗和利用人們心理,主動改造與己不適的環境。這種性格與能力的培養,著實為他後來在人生道路上克服險惡環境,保存性命與精神健康等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清人唐甄說:“乃他日用是道也,以奇用兵,而成禽寧定之功,治心之用,於斯可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