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清代錦屏三寨當江之“利權”考(1)(2 / 3)

撫藩臬道各大憲外理合錄情稟明大人台前賞準申詳並懇移知黎平府主查閱開江原案,是否如江規,剔除時弊,率由舊章,以蘇民困,永定章程施行。

光緒十三年 日 稟

正是因為有以上的“具稟”,才有下麵的“稟稿並粘單”。從內容和修辭上看,後麵所附的“稟稿”是在前麵“具稟”的基礎上的提煉和補充完善,遂有“八弊”之說。

稟稿並粘單

具稟黎平古州清江天柱四屬紳商薑興國、薑名卿、龍大楷、薑興渭等為弊重害深、民生日蹙、縷晰條□、懇示禁革事,竊維懋遷有無,所以利民生之用權衡律度,所以示無□之謨。朝廷開市便民,原相期各得其所,何容與革自由私相刻削,不謂奸刁日起,射利滅規。莫若黎屬之卦治王寨茅坪為尤甚。紳商等世居黎柱邊隅山多田少,栽杉為生。先輩自行砍伐沿河售賣,嗣後因乾隆年間張軍略平撫苗疆後,統歸至卦治、王寨、毛坪三寨售賣,三江之名由此而起。其時人心古樸,弊無由生。道光年間,雖有變更而整頓有人,害不至劇。惟自鹹豐至今,地方粗靜乘時射利,百弊叢生。上河木販愚樸居多,下河客商皆精明素裕。主家行戶皆陷媚下河客商,串剝山販。待下河客商,則儼若祖父;親山販不啻土木。即有赴愬衙門,而父母官以為貿易細故,漠不關心。殊不知兩屬之民全靠木植為生活。去冬奔控府主周蒙批候經會費局委員於本年正月內,到江齊集,上下客商三麵會議,稟複等。因乃卦治總理龍道雲、文顯貴等不待委員到局,砌詞先稟,府主恐耽誤經費,反斥紳商□為多事。而三江行戶與下河客商見官批如此,更為得意。竊思紳商等杉木八九十年方可一伐,今近處業已砍盡,所在存遠者不過十之二三。然非越界逾溪,經數百裏之遠不能達河。若任其多方刻剝,即有資本,不敢搬運,數年之後必至流離失所、束手待弊。紳商等懷此隱憂□期上達,然非遇保赤誠求之上憲不難,惟叨怙冒之仁必先招本府越控之譴。茲幸天星痌眾,在抱善政旁敷,興地利以裕財用之源,廣倉儲以備凶荒之患。因將為上建久安之業,為下垂百世之仁,此正荒隅引領待哺之時,紳商等雲開見日之候也。是以謹將時弊另繕粘單上呈和詞呼籲雲雲。

一、木行交易先時安價但批實銀。道光年間議批毛價,每兩毛折兌實銀五錢,每兩毛抽行用實銀九厘,抽牙口七厘,抽江銀三厘五。鹹豐至今,每兩毛僅折實銀三錢,而所抽仍是每兩毛取九厘、七厘、三厘五。山販之折兌,任行戶更改。而行戶抽頭則一定不易,折輕抽重,暗受削剝。然行用、牙口尚取之有因。惟三厘五之江銀,初議原歸眾上收存,著為守江防盜之費。一有被盜,即以此項照頂木賠還失主,百餘年來並無他議。近來山販屢屢失木無數,眾上行戶概置不理。隻願坐抽江銀,反飭山客自催人守木。前年八月山販被盜劫,去木百數十簰,曾遍控於古州、黎平、天、黔陽、合(會)同、洪江各衙門,皆有告而無追。竊思既收江銀,則守江緝盜賠木控官是其責。成茲既不理則抽江銀何用?倘於此項中籌一緝盜安商之策目,屬優優有餘,不致於有用之材,施於無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