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有幸師從同濟大學王伯偉教授開始對中國大學校園形態發展進行研究,在同濟求學的6年恰是中國高等教育從重數量的跳躍性外延式發展的高峰走向重質量的內涵式發展的重要階段:受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影響,1999-2002年,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圍繞“產業化”方向發展“大眾化”高等教育,短短4年就基本完成了大眾化高等教育15%的毛入學率,據統計2002年招生規模約是1998年的2.85倍。與此相對應大學校園規劃建設也成為熱點,並校擴展、舊校再開發、另辟分校、棄老校建新校或者集聚為大學城等。但同時,在高等教育及大學校園大規模的發展建設中也逐漸暴露出因過於強調規模和效率而產生的偏離大學“學術自由、大學自治”本質,忽略學術水準、公益性原則;以及城市空間、功能和大學隔離,大學功能在中心城區衰退轉向郊區化發展等問題。2006年隨著社會發展的成熟,中國政府開始從政策上糾正這一時期的偏差;教育部明確提出反對教育產業化,要求建設節約型學校。在經曆了大學校園規劃建設從熱到冷的曆程後,我們不禁反思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大學和大學校園,中國大學校園發展的內在動力又是什麼?

王伯偉教授建議我博士論文以“中國大學校園形態演變”為方向,將中國大學校園的物質環境形態演變與其所處的具體曆史社會語境緊密聯係,探究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城市社會結構與大學校園形態發展的互動關係,這是本書《中國大學校園形態發展簡史》的源起,在此感謝王伯偉教授的悉心指導。

本書的研究試圖建立一條基於中國社會轉型之上,大學校園形態發展的縱向曆史脈絡。本書將中國大學校園形態發展從1860年起至當今分為6個階段,以各個階段在大學校園形態構築中起內在機製和中介作用的社會價值取向為切入點,從橫向剖麵對每一特定時期大學校園形態發展的特點和動力因素進行詳盡研究。在此基礎上本書第7章對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大學校園形態發展進行了整體特征總結,並對未來中國大學校園形態發展作出展望。此外,本書在第8章以中國近現代大學發展進程為時間坐標與西方發達國家大學進行社會價值取向和校園形態的比較,研究擁有共同曆史淵源的東西方大學,如何植根於不同的國家社會進程、民族文化和政治、經濟環境之中發生、發展的,以期從另一個視角來展現大學校園形態發展是由具體國家社會曆史背景下不同的大學社會價值取向所導引。

最後,感謝東南大學出版社宋華莉編輯在本書出版過程中的熱情幫助。希望通過此書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在目前趨於冷寂的大學校園規劃建設領域注入一點研究的熱情,為未來中國大學校園發展、建設帶來更加冷靜和理性的思考。

陳曉恬

2010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