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中的合作者

人們不懂得怎樣教孩子們進行合作學習是令人困惑不解的,其原因大概在於人們自身沒有從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中獲得有關的知識。人們相互合作的需求如果不是一種遺傳驅動的話,也是一種社會本能。人們如果不進行相互合作,那麼甚至就會不清楚自己是誰。

——H·泰倫(Herbert Thelen)

致B·喬伊斯(Bruce Joyce),1964

一、模式導向

在《民主和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這本書中,J·杜威介紹說,整個學校可以組織成一個微型的民主團體,學生參與其中進行活動。通過親身體驗,學生逐漸懂得怎樣用科學的方法去改善人類社會。J·杜威認為這是為成為民主社會成員所做的最好準備。J·U·邁克爾斯(John.U.Michaelis)吸取了J·杜威工作中的教授初學者進行社會研究的具體形式。他的教學方法的核心就是建立民主團體,在這個團體中,人們可以對某些社會問題發表意見並進行抨擊。

H·泰倫是國家勞動訓練基地的奠基人之一。H·泰倫的團體調查模式在許多方麵和杜威、邁克爾斯的方法相似。團體調查致力於把重視民主過程模式的形式和過程與學業調查過程合並為一種教學策略。泰倫正在研究一種以經驗為基礎的、具有團體調查特點的學習情境,這種情境很容易遷移到學生以後的生活之中。

泰倫從一種社會存在的概念開始論述“人們一起製訂了組成社會現實的規則和協定”。任何關於人應該怎樣發展的觀點都回避不了這樣的事實:生活是社會的。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要以其他成員作為參照,否則就無法行動,就有可能在進行自我保護或行使個人自由的過程中與其他的進行同樣活動的人發生衝突。在形成社會約定時,每個人都要明確什麼行為是禁止的,什麼行為是允許的。在所有的社會領域中,如:宗教、政治、經濟、科學等,都存在著這樣的規則,由此構建了一種社會文化。對泰倫來說,社會秩序的協調、再協調是社會進程的實質:

在團體和社會中,個體要滿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須相互依存,就要建立一種社會秩序(同樣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團體和社會)。社會秩序在不同程度上決定了什麼樣的思想、價值和行為是允許的,是可行的!在這些規則的範圍內,並受其製約,形成了社會文化。個體要研究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規則,並將社會規則內化為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方式。通過這個過程,個體不僅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對別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影響。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社會規則也需要更新,於是新的統治方法和社會規則就應運而生了。

教室是社會的縮影,它也有集體秩序和教室文化。學生們也關注著生活方式即班級標準和班級期望值的確定。教師應尋求有效途徑維護創造集體秩序的積極性。教學模式複製了社會所要求的協調方式。通過相互之間的協調,學生獲得學業知識,學習解決社會問題。泰倫認為,教師不應該不教授社會協調而隻從事所謂的純知識性教學。

泰倫反對傳統的圍繞舒適、文雅和讓教師滿意而建立的教室內的行為規則,而主張教室內的團體應當采取社會規則形成的過程。

教師的任務在於參與教室裏以探究為目的的社會規則形成過程,形成“內部規則”是教師培養學生的方法和對知識原理的態度。當教師“提出”並利用學生行為的不同解釋調查者——同時也是班級每個成員的作用時,他就會把正在形成的社會規則引向探究方向發展。

教室裏的活動可以采取一係列探究的方法。每一次的探究都從一種情境開始:

學生們可以發現他們在態度、思想和感覺模式方麵的基本衝突並對此做出反應。在此基礎上,他們確定那些需要調查的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的作用,自己組織起來分擔角色,采取行動,報告並評估結果。這些步驟通過閱讀、個人調查、谘詢專家得到闡明。學生小組則關心自己的工作效率,以及與調查目的有關的對過程的討論。

在他們對民主過程的活動形式進行大量的研究時,支持杜威觀點的人卻並不看重把民主過程引入生活實際的做法。如果機械照搬的話,那些活動形式並不能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它們與杜威和泰倫所設想的民主過程、科學方法大相徑庭。班級應該成為微型的抨擊社會問題的民主社會,學生在其中可以通過問題的解決、知識的獲得而成為高效率的社會團體。許多在教育實踐中運用民主過程的努力沒有發揮多大作用,其原因在於這種做法非常膚淺,隻注重了形式而沒有涉及民主的實質。

二、基本概念

泰倫策略的兩個核心概念是:探究和知識。

1探究

探究產生於問題,知識來源於探究。社會進步促進了探究的發展,同時社會自身也得到了研究和進步。團體調查的核心在於探究的規則。泰倫認為:探究能激發和控製人們對事物的注意過程,通過口頭或書麵表達形式與別人發生相互作用和被別人刺激的過程,以及在得出結論、確定新的調查對象、采取行動及出現更好結果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對概念和態度的反映和重組。